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与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系统地探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显著挤出了企业债务融资,且挤出效应在长期政府债务与短期政府债务样本中均存在,并在东部与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而地方政府债务明显推高了企业内源融资与股权融资水平;PPP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债务融资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通过投资环境对企业融资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通过提高市场开放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对企业内源融资与股权融资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资金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要素之一。在政府仍然十分强势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就成为关键的环节。近年来,本溪市通过运用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加大融资力度,很好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政府融资的空间仍然很大。本文对近年来本溪政府融资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未来进一步融资的方向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的同时也会给市场主体带来较大影响,其行为决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2012—2021年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地方债务扩张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政府补助则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并且当地方债务扩张对企业融资约束存在不利影响时,政府补助能够有效削弱这种负面效应,但结果存在区域和企业性质异质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规范自身举债行为,实行差异化的债务管理策略,政府补助也要关注补助的对象选择和资金效率,提高政策导向性。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深化财税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由于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拥有自主举债权,所以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现实中,一直存在着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重制约着财税体制的健康合理发展,甚至潜在威胁财税体制的稳健性。因此本文拟从三个层次,递进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首先归纳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高企,引发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从股权质押的角度研究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挤出效应”,以厘清公司控股股东实施股权质押的外部动因。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城投债”规模越大,挤占当地可借贷资源越严重,当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比例也越高。由于融资约束是股权质押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以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行业对资金依赖度、控股股东内部资本市场规模或是否获得现金股利分红来量化融资约束程度,结果发现:民营性质控股股东受地方政府融资挤压越严重,其股权质押比例越高;控股股东内部资本市场规模大或得到现金股利分红均会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对股权质押的影响;并且,地方政府资金投向的行业敏感性也对国有或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行为产生了差异性影响。文章不仅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外部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还对政府部门综合评估地方债务融资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以及监管部门出台“对症”股权质押风险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2008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四万亿"经济计划,在促使地方政府融资增加的同时,扩大了地方债务赤字规模,形成了潜在的债务风险,解决地方债务膨胀具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影响及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关键在改变当前支出方向、转变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控制,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膨胀。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研究近几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回顾的视角,梳理出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三条脉络,其中关于平台的风险管控问题最为重要,并以此为切入点,从银行和政府双重视角提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论证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变相过度举债属于财务异化行为,把Albrecht三角理论用于分析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分析发现:发展地方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是融资平台发展的压力,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预算软约束、政府性基金监管缺失、金融资本市场的管理低效率和举债融资制度缺陷则为融资平台发展提供了机会,事权和财权不匹配为融资平台过度举债提供道义上的借口。可以预见,只要融资平台发展的压力、机会和借口并存,短期应对措施不可能抑制融资平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政府治理是通过认识和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政府治理理念,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利运行机制,不断寻求最有效的管理现代市场经济和驾驭市场机制的政府行政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巨额债务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政府的过度参与与民众监督的乏力造成了政府治理的不完善。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府治理理论的西方起源,然后以此借鉴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并提出在改进我国政府治理的视角下改善债务规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在统筹地方政府资源、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平台数量增长过快,债务规模迅速扩张,平台运营不规范,潜在风险加剧等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防范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引起了普遍关注,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本文对比欧洲债务危机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认为我国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实力被大大低估,进而提出了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财政”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运作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房地产市场火爆发展时期,“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迅速膨胀的“催化剂”,而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迅速降温,“土地财政”又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爆发的“导火线”。要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应以改革“土地财政”为契机,一方面,通过构建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机制,减少融资平台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降低融资平台债务运行的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监管,创新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方式,提高融资平台自身的借债和偿债能力,确保融资平台债务能按期偿还。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性分析方法是国际上衡量政府债务风险的一种新趋势,运用可持续性分析方法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结论为:地方政府债务不可持续,地方政府蕴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因而,提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集中表现在因过度举债而产生的巨大风险上,这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对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原因,学界给出了各种解释,如分税制改革所导致的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各级地方政府唯GDP政绩观等。这些原因均可说明地方政府债务的高风险性,但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本质原因是地方政府举债的成本较低,具体表现在举债的经济成本和债务到期的违约成本均较低。文章最后讨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规制及其未来的高成本趋势。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泥潭,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探究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给我们以警示.分析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以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后金融危机时期,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投融资平台治理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改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全面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多元,存在着巨大的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政、金融和法律等方面.对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完善与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法律、建立和完善地方偿债机制及问责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融资法定化和平台融资市场化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项融资政策,以促使经济尽早走出困境。我国也在2008年提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成效显著,这说明我国中央政府的投资政策在恢复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配合中央政府实施投资计划、筹措政府项目资本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以保证地方政府投融资过程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预算管理的视角总结我国现有预算管理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的努力,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管理之约束,并对未来预算管理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方向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