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应链融资是从供应链角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本文对供应链融资的模式进行分析,针对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融资路径. 相似文献
2.
3.
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的结构特点,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核心,借助核心企业较为良好的信用资质和抵押贷款能力,发挥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者是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来为供应链上下游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其中,核心企业起到主导作用,核心企业凭借着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和价值关系,传导相应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得供应链上除了核心企业外的其他中小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都能够因为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益,获得相应信用授权,从而获得相应资金。本文对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融资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展开量化分析。对供应链金融背景下的三大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优化企业融资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经营透明度较低,不确定性大以及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高门槛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通过以核心企业重点,管理其上下游企业中的资金链,使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向整体可控风险转变,让金融机构切实服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这就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6.
中小企业应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发展趋势,并不断优化创新自身融资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融资。本文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所产生的影响,提出通过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供应链金融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对机制,以及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等改进策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企业净现金流的状况将会决定企业的命运,供应链融资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现状的研究,系统地规划供应链融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中小企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及技术改革创新的关键,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影响各个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因素。怎样才能在保证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方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配合适宜的资金给一些管理体系规范、发展方向明确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力量,但因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普遍面临融资困境,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水平、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中小企业信贷能力,从供应链金融角度出发,为中小企业运营及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将中小企业放置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进行综合考量与分析,并引入一定核心企业信用,利用流动性特征与无形资产获得融资,不仅能够改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与信用问题所产生的融资难等问题,同时还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提升、改善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概述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提升,助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航空制造业供应链为代表,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探究网络关系嵌入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嵌入对供应链协同能力各维度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供应链协同能力中同步决策、产品交付及时可靠以及激励联盟均可以显著提升供应链的运作绩效;虽然激励联盟和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对供应链的财务绩效有着直接显著的影响,但是同步决策和产品交付及时可靠则需要通过改善供应链运作绩效间接实现对供应链财务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的战略杠杆:供应链金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金融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金融体制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将带来更加适合竞争与发展的新型金融管理模式。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中小物流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供应链金融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主体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融资流程和方式,但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更好地促进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在供应链金融实际应用过程中,应从供应链自身存在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角度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风险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如政府带头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选择好产业链群,商业银行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供应链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供应链金融在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应用前景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有其独特优势,还有其重要作用,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供应链金融代理机构角色的存在,有助于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的格局,有助于通过协调活动促使各企业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起到改善与增强合作关系、协作效率、供应链完整性的效果。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推动供应链企业之间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合作关系,平衡供应链上力量不对等的状况,破除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改善资源配置扭曲状况,有助于自身的完善、发展、壮大,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物流金融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金周转是生产、流通企业的生命线.物流金融能将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也将物流与资金流有效结合在一起.发展物流金融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银行金融创新的需要.物流金融正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正在成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共同关注的目标.从近年来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从事单一货物质押.今后应朝着更为深入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方向发展.从监管方面看.要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方向发展;从客户方面看,要从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从质物方面看,要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从环节上看,要从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基于供应链网络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网络视角,构建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强连接与桥连接通过信息分享影响其融资质量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55个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强连接和桥连接均对其供应链融资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信息分享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网络连接影响其融资质量的重要内在机制;环境竞争性对中小企业信息分享与其供应链融资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志鹏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3,(3):110-112
通过SWOT分析,广州市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对于在发展供应链金融时可能会遇到各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与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符合,各参与主体对供应链金融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广州市应制定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细则,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的利益,打造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8.
Reham Eltantawy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16,24(2):118-130
Sustainability entails avoiding net harm to natural or social systems while maintaining the buyer firm's economic performance over an extended time. Achieving this balance over the long term, however, may entail trade-offs. Existing literature falters at clarifying the roles of supply management (SM) in achieving effective trade-offs leading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conceptual study aims to provide such clarification by exploring the necessary role of two contrasting aspects of SM resilience: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in making effective trade-off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posits SM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o determine SM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ultimately, effective sustainability-related trade-offs. The study extends existing SM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s by introducing SM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s the imperative of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12,20(7):587-602
Despite extensiv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dynamic capabilities within the realm of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To address this gap, we theoretically addres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merging economy firms to developed economies from the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dop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nstitutional theories as theoretical bases. We theoretical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and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advance a framework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merging economy firms to developed economies. We argue that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both supply chain learning, which could be pivotal to succeed and survive in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conformance to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that emerging economy firms are likely to face while internationalizing to developed economies. 相似文献
20.
Christoph Friedrich Breidbach Hendrik Reefke Lincoln C. Wood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5,35(1-2):5-23
Existing research on service supply chains assumes the existence of an established and mature chain. Empirical or conceptual insights into service supply chain formation are therefore limited.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a service supply chain, however, is suspected to determine its future performance. It is therefore of significant academic and managerial value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service supply chains are formed, and how this process is coordinated. Drawing o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set in the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dustry, the inductive theory-building process underlying this study culminates in propositions and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provides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supply chain forma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utilized within each stag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service science, service supply chains, and service sourcing literatures; outlines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nd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