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颜齐  郭翔宇 《经济师》2008,(7):257-258
文章阐述了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基本原理,以黑龙江省1995-2005年的农业数据为样本,以农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为研究视角,计算并得出结论是:黑龙江省2000年开始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其中,畜牧业改革效果最为明显,畜牧业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种植业改革效果不明显,且内部结构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解生  张千 《经济师》2007,(9):283-283,285
文章根据1990年和2005年的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十多年来上海市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上海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认为上海市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去重点发展,从而更加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工业结构及其调整和优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和区位熵分析方法,以2003—2007年为考察期,以全国为参照系,选取了37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云南省各工业行业的区位熵以及行业结构、竞争力及其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势行业以资源支撑型为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面临竞争力衰退的压力,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工业结构偏重,轻工业发展不足,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工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调整和优化云南省工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金融产业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集聚因为企业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性,会导致金融业进一步集中发展,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区位熵和指数对上海市部分金融服务业2006-2015年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再使用Eviews8.0统计软件得出上海市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对上海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上海市金融服务产业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下降,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南省建筑产业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河南省建筑产业结构偏离状况和竞争力偏离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较快,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建筑安装细分市场的发展缓慢是阻碍河南省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分析,提出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和拓展建筑安装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第三产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吉林省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吉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角度和竞争力角度分析了吉林省第三产业现状,从而对吉林省第三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据此提出建议,以期为吉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珠三角2004-2008年的30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着重从行业特征、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进一步对其优劣势行业进行分析,为其日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运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湖北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湖北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客观分析湖北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重庆市200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的Estenban模型剖析了该市服务业竞争力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重庆市服务业总体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前景良好。同时发现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龙头产业,批发零售和商务服务业是重要支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金融市场外部、内部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存在自身的缺陷。我国金融创新的理性选择是要突出金融业的制度创新 ,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创新 ,加强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 ,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创新 ,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提高创新质量和科技含量上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玉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7,27(3):418-42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格局的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在国家经济战略框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热点问题。而城市间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之一。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分析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各城市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为城市群制定产业协调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认为新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巩固第一产业的竞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地区资源优势,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既要促进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又要积极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大开放,通过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步伐,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结构变动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前者通过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行业扩大比重实现;后者通过"与用户相关的外溢"等机制实现。对我国1980-2010年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研究发现:单纯从直接作用看,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进一步利用动态面板衡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总和,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动明显影响生产率的变动。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偏离-份额法与西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及其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偏离 -份额法是一个在国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方法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本文运用该方法在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做出科学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了西安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5.
刘桂菊 《经济师》2006,(10):278-279
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文章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浙江工业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与江苏和上海作对比,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浙江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浙江工业结构整体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雨  张文学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44-246,308
近年来,青岛市努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11年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为参照,对2009-2011年青岛市服务业各行业的结构效益与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岛市服务业虽然发展规模较大,但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在服务业增长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进而对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教育业就调整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静华 《经济师》2002,(12):227-227
文章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 ,论述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并就创新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修正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青海省装备制造业虽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整体上却缺乏竞争力,并且,针对这一问题,解释了主要的形成原因,探讨了提升其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说明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引出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宏观区域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也考虑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加准确。然后运用Nazara和Hewings推演的区域增长分解公式,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仅衡量了周边城市对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清晰展示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行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状况。最后按照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将镇江市6大高新技术产业分成3类,对不同类别产业未来发展分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情况,以确定在三次产业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转移中是否存在"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阶段性的"结构红利"现象;工业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结构负利"现象。综合来看,劳动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向第二产业中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动,降低了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