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将河南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发展目标,以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为切入点,概述了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成,最后提出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契机全方位构建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产品的营销渠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市场繁荣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主要的几种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分析,指出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相应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产品营销理论、特别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相当滞后。本文对新疆营销渠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丰县农经系统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为农产品找销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积极组织全县农经系统大力开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渠道能够促进农产品生产、扩大农产品营销范围、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着参与主体组织程度不高、流通客体同质性严重、中间环节过多、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从主体、客体、中间环节、技术等不同角度寻求积极措施,以此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和农产品营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形式和渠道系统.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浙江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对农产品销售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农产品生产企业纷纷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营销方案,开发多种营销渠道,增加经济效益。介绍了农产品营销的内涵,并对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模式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农产品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农产品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服务经由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途径和相互关系,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但是我国现有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四个基本职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批发市场、流通合作与产销体系三个途径入手深化与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9.
经济高速增长拉动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增强了居民对饮食健康的关注度。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企业间纵向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持续进步。研究阐述了农产品企业渠道纵向协作能力的价值;从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控制权、渠道结构及渠道行为等角度揭示制约农产品区域营销渠道纵向协作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给出强化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系统控制权,优化渠道结构及规范渠道行为等建构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纵向协作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胡文显 《南方农村》2012,28(4):58-62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指出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中存在渠道成本高、环节多、主体缺乏竞争力、渠道技术落后以及渠道关系质量不高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从渠道组织、渠道结构、渠道关系和交易方式等四个视角提出优化思路;最后,从培育主体、完善市场、发展物流、优化环境和加强网络营销等五个方面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品牌营销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产品品牌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对我国农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方面阐述了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品牌营销模式(文中论述的是"国外品牌特性以及我国品牌营销路径研究进程")的了解,详细阐述了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加强宣传等手段,以期为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网络完善武汉市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体系,文章对供销合作总社近10年来的销售业绩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供销社是流通领域中符合体制内运作的重要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是解决"买难"、"卖难"的可行性方案,是符合农民利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创建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必将对武汉市的农产品流通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供销合作社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所形成的品牌效应将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着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以供销合作社作为研究视角,并提出基于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系统需要从建立农产品加工生产专用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速度以及合理开发农产品流通电商营销渠道等3个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同时,加强各供销合作社的合作规模,以切实建立起便利惠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再生产环节中农户经济权益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业品牌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数字化标识在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数字信息与技术支撑,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协同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明确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的概念,分析我国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协同对策。[结果](1)明确了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的内涵、外延和协同关联;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的协同思路和机制;指出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提升农业品牌战略和价值,农业品牌战略促进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创新升级。(2)我国绿色农产品数字化标识与品牌战略协同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认证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加强环境建设、可追溯系统平台标准体系和技术建设、自主创新研发应用、品牌宣传营销、试点工作等,可促进绿色农产品数字化与品牌战略协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商品化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径,其效率高低与设备使用率紧密相关,究竟我国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如何,下一步应如何调整和应对,这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亟需厘清的问题。方法 文章以7种重要果蔬产品为对象,对全国6个农产品产区10个县级经济区域开展典型调查,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定量测算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全国6个产区果蔬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平均为21.78%。其中,水果类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处于10%~45%之间,蔬菜类产品不足10%;干燥环节和分级环节设备使用率分别为31.40%、38.98%,预冷环节和包装环节分别为8.30%、6.59%。结论 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低,显著影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效率,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损耗大的重要原因所在,提高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的重点在于加强组织协作、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完善设备供给体系、加强宣传和培训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于其本身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因此有必要分析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指数与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针对辽宁省不同地级市及不同类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建议。[结果]辽宁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格局差异显著。粮食类地理标志农产品呈分散分布,果品类、水产动物类、蔬菜类呈集聚分布,具有单热点或双热点特征。自然因素决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人口与经济因素起到了辅助的作用。[结论]辽宁省各地应加大资金和政府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培育相关地理标志的计划,以期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为当地农民增收创收,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6.
浙江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健康、无污染的新型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做强特色农业,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拓宽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对于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扩大特色农产品在相关市场当中的市场份额,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当中必须对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研究当中,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浙江省舟山市、杭州市、上虞市以及宁波市等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以及相关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浙江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浙江省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以及不足,从强化品牌意识、优化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理念、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对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期通过上述建议为促进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国别数据切入,研究中国同RCEP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为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深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自RCEP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效率为0.54;中国与RCEP国家经济规模、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和货币自由度等因素提升了进口贸易效率,人口规模和贸易自由度等因素阻碍了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从国别差异看,中国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空间较大;从农产品分类看,4类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效率较高;总体而言,进口效率与潜力存在较大的国别异质性,增长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结论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RCEP国家的海陆航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扩大同RCEP国家,特别是贸易效率低下而未来潜力巨大的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18.
Marketing has a vital role in the driv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ne of the keyston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frica. J. C. Abbott(1)* ha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an efective marketing system while T. W. Schultz(2) has pointed out that effective marketing is secured by allowing the price mechanism full play. Of peak relevance is his concept of efficiency prices; prices which reflect the real demand/supply relationships and so stop distor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水稻供需及成本收益现状,以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农业供需平衡、保证农民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两部分,而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市场供给则只指国内供给。分别采集我国玉米、大豆、水稻这3种典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供给3部分数据,并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进行对比,由此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结果](1)我国农产品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农民成本收益率低、农产品价格高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通过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降低产能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效果微乎其微; (2)我国的农产品产能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3)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端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使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拓宽农产品国外销售市场来增加农产品需求渠道,调节农产品国内市场供给要素,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区域差异,有助于把握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布局,对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方法 文章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泰尔指数探究2002-2022年我国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区域的差异性。结果 (1)我国总体、省域及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都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东北区域自2010年开始出口贸易规模整体增速明显低于中西部区域,位于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都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2)我国各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特征。相比于2002年,2022年个别省域存在跃迁,落入了“低-低、低-高”集聚区;(3)农产品出口贸易整体及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均呈扩大趋势,四大区域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最大,并呈“M”型波动趋势,区域间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缓慢收敛趋势。结论 据此,提出在全国层面上,持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强针对性政策扶持力度;在区域层面上,根据各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状况、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政策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