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数据统计显示,中日之间以产业问贸易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但分析表明,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这主要是由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造成的。我们应对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国际分工中,既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要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2.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产业内贸易是现阶段贸易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搞好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极为重要,为此要选择好主导产业,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增加中国产业内贸易份额.  相似文献   

4.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已经成为中美贸易的主体,且中国对美出口不断扩大。本文以该类产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揭示中美的优势;运用产业内贸易调整指数,说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状况;运用产业内贸易失衡指数,指出该大类下对两国间贸易失衡起到推动和缓解作用的产品;借助于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间该大类贸易平衡状况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5.
高敬峰 《山东经济》2006,22(5):54-57
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我国产业内贸易具有利用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特征。我国产业内贸易一方面应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又要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衡量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常用公式是格鲁贝尔·劳埃德公式,但该公式在衡量双边产业内贸易上存在不足。而使用伯格斯特朗德公式,考察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原因和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从而得知: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稳中有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中国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改善外贸商品结构以适应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的产生,最初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形态的进一步演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指导之下,资本家们便开始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生产要素,以寻求低成本高利润的空间。本文旨在探索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效应、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结合起来分析人力资本效应、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贸易不仅通过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大,而且通过差异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增强实现世界差异产品种类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引起的竞争效应和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对最终产品部门、资本品部门和研发部门中人力资本的配置状况产生影响,并且还会通过这种渠道影响人力资本内部效应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人力资本效应对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贸易的竞争效应对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而贸易对长期增长的确切影响则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先行者,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导致两国贸易结构和在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中韩两国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发现:中韩双边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两国贸易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发展较快,钢铁、机械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高两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两国优势产业如电子产品、钢铁制品和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标(RTA)对中日50种高科技密集商品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在高科技密集商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差距尽管很大,但出现了缩小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科技密集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增加技术投入,提高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发展服务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在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重点的环境下,要发挥比较优势,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期增强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机电产品规模发展迅速,迄今出口金额已超过全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巨大,然而长足发展至今,也更表现出很多问题和隐忧。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探讨我国机电产业的结构特点、存在问题,并进而提出机电产品外贸发展的思路转换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殷凤 《改革》2006,(10)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服务可贸易性大大提高,技术知识密集性服务贸易发展很快,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在上升,服务贸易壁垒更加隐蔽化。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大发展,但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开放度不高;年增长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靠进口维持;国际占有率不高;技术、知识型服务偏低。中国服务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为满足国家之间不同购买需求日趋差异化,技术变化也不断向各行业渗透。双方在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借助现有统计数据,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探讨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弊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间出现了比较优势趋近,贸易依赖度加强,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东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东亚地区的供求关系,产品多样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及区内直接投资等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双边自由贸易组织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过渡性分析发现,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选择双边先行的自由贸易体制。要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贸易收益只取决于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大小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应加快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先发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林琳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5(2):39-43
随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国时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活跃。本文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入手,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跨国和跨产业的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学说的内涵主要是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绝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就可从中获得好处、最终实现社会总体的福利最大化;并且认为绝对优势的差异是由各国劳动生产效率的差别引起,故称为绝对成本学说。这个学说虽然回答了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的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在占近优势的国家和没有优势的国家之间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本文在对制成品按技术结构和要素密集度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贸易统计数据对1997年以来中国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做了经验分析。分别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不同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对比,并对中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稳定性和成熟性做了检验;对制成品的贸易结构分析包括中国对世界和美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占美国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类别的制成品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分布状况。最后,利用贸易结构变动指数和结构收益性指数从总体上测度了各类制成品的贸易结构变动及优化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