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资本市场的发展却相当缓慢。因而选择海外上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渴望大量融资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音睐。相对于国内上市门槛高、市场单一等限制,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选择机会似乎更多。而手续简单、上市条件宽松的“买壳上市”更是许多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境外上市已成为中国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截止到2003年初,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有100多家,而要求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则更多。据了解,仅排队准备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就有近1000家。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首先要了解法律的门槛有多高。拟到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两方面的法律规范:一是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上市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具体地说,我国企业在境外主板直接上市要先在国内获得批准,批准的前提条件是:1.上市公司必须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筹资的用途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境外上市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从1993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如1997年中国电信,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从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业也驶上海外上市的快车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正式在香港上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地在北美上市到TSE去目前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极度紧张,为了给企业寻找发展资金,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新方法找钱,在这种情况下,上市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是一提到上市,又都有望洋兴叹之感,认为企业上市太难了。许多企业都在寻找上市渠道,其中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西部论丛》2005,(12):48-51
10月27日,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中国政府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两年来,首家实现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此举受到海内外的积极评价,称其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改革的分水岭。建行的上市拉开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序幕,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了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果的机会。而对于建设银行来说,上市仅仅是银行改革“破茧之旅”的第一步。正如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所说,挂牌上市.不是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而是宣告了一个新的开始。建设银行将勇敢地接受来自市场的压力,对全体股东切实负起责任。[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医药行业央企整体上市雏形初显,民营药企奔赴海外上市却早已如火如荼。“在风险投资眼里,中国民营药企可能更具投资价值,”浸淫医药行业研究多年的西南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张仕元认为,在众多海外交易所频繁赴华游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民营药企将获得比医药央企更多的海外上市机会。  相似文献   

7.
美国《福布斯全球杂志》经过半年调研排定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100名首富企业家名单及其分析报告表明:中国首富们总部所在地大多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其中,上海和浙江各14位,北京12位,广东9位、香港5位。排行榜显示,最热的行业是房地产,共有25个公司以房地产作为主要行业,其次是医药主要是中药投资、建筑材料。关于资本市场一栏,报告认为,47个企业至少有一个上市子公司。29个在大陆上市其中,24个在上交所上市,10个在香港主板上市,4个在香港创业板上市,4个在新加坡上市。另外,有3家分别在纳…  相似文献   

8.
持续了两年的中国牛市依然在延续,徜徉在上市潮涌的资本滩头,少有民营企业能独善其身而抵制资本诱惑。对于十几年间遭受政策歧视的民营企业,又怎会眼见与上市良机擦身而过呢。一串清晰的数字勾勒出民企上市的“中国速度”。2006年,全国共有86家民企赴海外上市,比国企的6倍还多。  相似文献   

9.
王晓慧 《新财经》2011,(1):62-63
2010年,中国企业集体扎堆赴美上市,却接二连三遭投资者集体诉讼或被退市。美国市场上市门槛虽低,但监管很严,非优秀企业赴美上市还要三思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2007年,整体上市的浪潮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大地上大力上演,本文以整体上市的理论分析和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企业整体上市各种模式的发展为逻辑顺序,对相应的案例做了归纳和总结,系统地介绍了三种整体上市的模式,为后续的企业运作和战略规划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有门户网上市、有携程上市,但它们在美国都有样板。无线增值娱乐媒体到纳斯达克上市,掌上灵通是第一家。  相似文献   

12.
金明 《民营视界》2006,(5):15-16
当众多中国民企正在孜孜不倦地谋求海外上市的时候,在美国OTCBB(国内俗称:三板市场)上市的70多家中国企业,却有90%以上变成了垃圾股,常常出现连续几天没有交易的惨淡景象。究其因,公司形象欠佳、投资价值不被认同是众多内因之一,而推荐上市的海外证券机构资格低,能力差,不能为公司提供后期形象维护和推介是众多外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OTCBB已成中国民企上市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杨丽媪 《上海经济》2006,(10):48-4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自1993年青岛啤酒海外成功上市后,短短13年间,内地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总量已经突破了350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40家企业成功赴海外上市,募集资金高达138亿美元。与此同时,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多伦多乃至东京、韩国等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频频造访中国,对内地企业伸出橄榄枝。随着2006年7月15日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各大证交所更是掀起一股到中国“抢客”的风潮。  相似文献   

14.
《首都经济》2004,(12):100-100
中国企业上市网(www.chinaipo.com.cn)日前在北航世宁大厦成功上线。中国企业上市网以“企业上市的孵化基地、企业发展的财智平台”作为网站运营宗旨,致力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上市融资前的系列辅导咨询等服务。该网站由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北京浩源协同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多家融资机构加盟,旨在通过中国企业上市网这个资源输出平台,把多年来总结的行业资源及资本运作经验输送给众多成长中的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5.
《北方经济》2007,(12):39-3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近日在“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表示,应该放慢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节奏。中国企业在利用全球资本市场时要注意对投资者的选择,要考虑能够为企业的品牌、资源整合、技术专利等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带来好处。同时,要考虑在不同市场的上市成本、上市效率和时间。  相似文献   

16.
从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看中国企业日本上市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盟WTO和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海外上市成为许多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但调查显示,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极少选择日本。日本股市构成的特殊性是妨碍中国企业选择日本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互持股方式是日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而相互持股带来的封闭性,限制了股份的流通,导致了不公正的股价过高,也导致了企业资本的低效运用。这些负面作用使日本法人和投资家对持有股份持悲观和规避态度,也正是这一封闭性阻碍了中国企业日本上市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境外募集资金调回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采取离岸或红筹模式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环节之一。 近日,一位受理过多起企业境外上市的中介人士告诉记者,那些几年前就完成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至今融资资金能全部调回境内的并不多,某极端案例中,有家企业用了3年才调回募集资金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18.
张英 《中国经贸》2008,(22):56-56
2006年7月15日开始,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执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给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萨班斯法案》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萨班斯法案》的核心条款和实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我国公司赴美上市应对此法案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确定上市后,不良贷款的比例就直线下降。莫非,上市就是一副灵药?就能将一切化腐朽为神奇?银行上市,能换来中国金融业的明天吗?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5,(46):18-19
内地大型企业上市活动一浪接一浪,令人目不暇给。无独有偶,近年筹划上市的内地金融企业,绝大部分在上市前均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做策略投资者。这种现象引起部分内地市场人士关注,认为是贱卖中国银行业资产,向外资让渡国家利益等等。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改革金融业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