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知识窗     
技监局界定14类违规商品 国家技术监督局重新界定下列十四类违规商品为伪劣商品: 一、失效、变质的商品;二、危及安全及人民健康的商品;三、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商品;四、冒充优质或使用伪造许可证的商品;五、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商品;六、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七、无检查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销售证明的商品;八、未  相似文献   

2.
国家技术监督局作出规定 :以下14种商品为伪劣商品 :1 失效、变质的商品 ;2 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商品 ;3 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商品 ;4 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选许可证标志的商品 ;5 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商品 ;6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 ;7 无检查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证明的商品 ;8 未用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者、产地的商品 ;9 限时使用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商品 ;10 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有效期的商品 ;11 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等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都有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规定,这些法律颁布实施已有一定的时间了,但仍有许多消费者对什么是伪劣商品并不十分明确,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下列十四类商品属伪劣商品:一、失效、变质的商品;二、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商品;三、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商品;四、冒充优质或使用伪造许可证的商  相似文献   

4.
(一)伪劣商品 什么是伪劣商品?国家技术监督局对此已作出如下规定,并且明令禁止经销: (1)失效,变质的; (2)危及安全和人身健康的; (3)所标明的指示与实际不符的; (4)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及伪造许可标志的; (5)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 (6)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经销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14种商品为伪劣商品。它们是:1.失效、变质的;2.危及安全和人身健康的;3.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4.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5.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6.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7.无检查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销售证明的;8.未有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者和产地的;9.限时使用而未标失效时间的;10.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有效时期的;11.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而未标明的;12.属处理品而未在商品或包…  相似文献   

6.
按国家规定,下列12类商品属伪劣商品:1.失效、变质的商品;2.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合的商品;3.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商品;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打击生产、经销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质量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促进名优产品的健康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开始在全疆范围内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九类商品进行质量专项整顿,实施质量审核管理。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通知》(国发〔1992〕38号)以来,各地技术监督部门在贯彻国务院关于严厉打击在商品中掺杂使假和严厉惩处经销伪劣商品责任者的基础上,针对全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状况,组织力量,积极投入“打假”工作。几年来,在当地  相似文献   

9.
实行“连带责任制”: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受害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不仅对商品的生产者进行判决,还要判决商品的零部件提供者、原材料生产者以及商品的销售者。处以高额罚款:在美国,对生产批发和销售伪劣商品者,除判处监  相似文献   

10.
政策参考     
政策参考国家技监局明确伪劣商品范围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国家技术监督局最近将14类商品界走为伪劣商品,使其概念更加明确、具体。这14类伪劣商品为:失效、变质的商品;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商品,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商品;冒充优质或使用伪造许可证的商品;掺...  相似文献   

11.
第十六讲产品质量刑事责任 为全面贯彻<产品质量法>,严厉制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1993年7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对<刑法>的修订.新<刑法>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吸纳于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该节自第140条至第150条,共"条.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为了与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衔接,200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于2001年4月10日起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2.
国家技术监督局作出规定,以下十四种商品为伪劣商品: 1、失效、变质的商品; 2、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商品; 3、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商品; 4、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商品;  相似文献   

1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14种商品为伪劣商品。它们是: 1.失效、变质的;2.危及安全和人身健康的;3.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4.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5.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规定要对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行政机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规定》指出,对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4.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5.三次以上…  相似文献   

15.
《大众标准化》2003,(2):21-21
自2000年以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太原市公安局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深刻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主动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打击销售伪劣商品的工作,突出重点,破大案、端窝点,始终保持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制售假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为全力维护当地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6.
消费指南     
最近国家技术监督局重新界定下列14种违规商品为伪劣商品。(1)失效、变质的;(2)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3)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4)冒充优质和使用假冒许可证的;(5)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6)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禁止生产销售的;(7)无检查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销售证明的;(8)未用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者和产地的;(9)限时使用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10)实施生产(制造)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有效日期的;(11)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注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成分、含量而未标明的;(12)属处理品(含次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的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等字样的;(13)剧毒、易燃危险品等而未标明的;(14)未注明商品有关使用说明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技术监督局最近规定以下14种商品为伪劣商品:失效的、变质的;危及安全和人民健康的;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冒用优质或认证标志和伪造许可证标志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或以旧充新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无检查合格证或无有关单位销售证明的;未用中文标明商品名称、生产者和产地的;限时使用而未标明失效时间的;实施生产(制造)许可证管理而未标明许可证编号有效时期的;按有关规定应用中文标明规格、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而未标明;属处理(含次品、等外品)而未在商品或包装的显著部位标…  相似文献   

18.
全国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把依法打击假冒商标、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打击力度,侦破了一大批制售假、劣商品犯罪案件,摧毁了一批制售假、劣商品的犯罪团伙和窝点,为国家和企业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配合了全国的“打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高检院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对假冒商标犯罪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关于依法惩治边境贸易中假冒商标、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相似文献   

19.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故意生产、销售各种伪劣商品,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侵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两节期间的食品质量安全,霞浦县质监局对食品和特种设备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人大、政协有关同志一同参加了检查。食品安全的检查主要针对超市等销售企业是否经销无生产许可证商品、是否存在短斤少两行为,食品加工企业是否规范生产、是否存在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