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文艳 《上海金融》2012,(12):48-51,121
本文通过托宾Q法度量了我国上市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并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的资产份额和数量份额与上市银行特许权价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数量份额与上市银行特许权价值显著负相关,而资产份额与特许权价值却是显著正相关,且对特许权价值影响更大,特许权价值的提高可以促使银行冒险动机减弱,降低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国银行业市场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以超额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政府监管度量指标,Lerner指数为银行市场约束度量指标,以中国14家上市银行2007年1月~2010年9月期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超额资本充足率、市场约束和银行规模对中...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假说;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建立2011—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管理成本并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抑制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结构异质性特征,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区块链技术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行业集中度的升高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可视化以及更好地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一方面,金融科技冲击商业银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助推银行发展,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因此,研究上市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下的风险承担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尝试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出发的同时,运用实证方法对理论结论进行验证,先通过文本挖掘法构建fintech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再选取股票波动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名义GDP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前四大银行资产占比、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银行总资产作为控制变量;利用37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研究fintech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倒“U”型。据此提出建议: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下,银行应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科技协同发展,监管机构要加强金融监管,政府机构应大力支持改革,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银行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并未改变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单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银行业的风险程度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的稳定与发展,控制风险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主要从特许权价值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分别展开分析。本文以156家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同时分析了银行特许权价值、市场竞争程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因素主要来自银行因素而非市场因素;在没有控制内生性的前提下,发现银行特许权价值有效地约束了银行风险,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增加了银行风险行为;在控制银行风险和特许权价值内生性后,发现特许权价值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约束效应基本不存在。因此,要维持银行业的稳定,需要规范银行的竞争行为,提高特许权价值的风险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全面开放与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利用财务绩效指标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衡量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改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行为,对被参股银行的财务绩效改善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华业务拓展行为总体上对中资银行的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则偏正面,但都不够明显。未来银行业开放的重点在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战略投资者撤资的现象则无需过于忧虑,中国银行业应着力从内部因素上改进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银行危机。为此,研究哪些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市场进行了相关考察研究,以超额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政府监管度量指标,结合商业银行自身规模,以中国9家上市银行2008年3月-2012年9月期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政府监管和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超额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对抗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后研究银行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基于16家上市银行从2010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通过一阶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对银行风险承担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银行风险承担与社会融资规模及宏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同时与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及资产规模呈负相关。这就说明,需要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纳入新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Abiad等的研究成果测度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选取2004—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Cr指数和Z-score度量市场竞争程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指数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支持竞争—稳定性理论,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金融自由化指数与银行风险承担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我国应强化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监管技术、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强度和金融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指商业银行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方面的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商业银行成熟的标志,也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相关管理目标缺乏、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员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诚信竞争原则不足等方面.鉴于此,作者指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需要多重力量,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推动、法律和制度的外部强制、舆论的监督和引导,更需要商业银行内部自律机制,以完善治理结构为契机,加强自我约束,使其符合企业社会责任规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截面数据和序列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机理及其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的途径进行的分析表明: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改善公司治理,从而提升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国有股权比例与银行盈利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资本充足率、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盈利性均成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对银行盈利性和安全性均成正相关关系;管理层介入董事会比例对银行的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影响都不显著;独立董事比例对银行的盈利性有很强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ERM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生态内部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根据ERM的要求,利用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生态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并指出该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同时,还强调内部控制系统的自我修正和完善功能的发挥.在这一控制系统框架中,横向系统包括控制目标设置、事件确定、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过程、控制措施、监督和目标修正等,纵向系统由标准确定、方法选择、实施控制、分析结果和修正目标等层次构成,这一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必将促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效果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私人银行业务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是个人金融业务的高级形式,也是商业银行资源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该业务正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重点开展的业务,也将是内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面对竞争激烈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工商银行必须在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竞争实力,争抢个人高端客户,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做大做强.本课题即在私人银行业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现状及工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开展情况,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策略进行粗浅探讨,以期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在生产函数中构建能够量化溢出效应方向的系数,直观描述溢出效应的力度与方向,并通过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劳动、资本、管理费用三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比较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合理地进行绩效评价尤为重要。本文运用EVA指标对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01~2007年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绩效在不断改善,但整体银行业的绩效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创造的EVA主要来自于资产规模的扩大和贷款规模的增长,而不是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业务创新;近年来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的价值创造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EVA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mpact of foreign ownership on the risk-taking behavior of banks. Using bank-level panel data of more than 1300 commercial banks in 32 emerging economies during 2000–2013, we find that foreign owned banks take on more risk than their domestic counterparts. We further examine several factors that may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foreign banks’ differentiated riskines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foreign banks’ informational disadvantages, agency problems, the contagious effect of parent banks’ financial conditions and the disparity between home and host markets. We find supportive evidence that these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ffecting foreign banks’ risk-taking.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foreign experience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 We find that foreign experienced managers in Chinese firm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risk-taking and that this mainly exists in private firms rather than in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OEs). In privately owned firms, the degree of corpor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perating leverage are potential channels through which foreign experienced managers affect corporate risk-taking. Moreover,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for managers' practical, rather than educational foreign experience and for managers who gain their foreign experience from countries or regions with advance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better corporate governance. Short-term visits overseas has no impact on corporate risk-taking.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persistent among private firms with bett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ose operating in weak local economy. Finally, we find evidence that the risk-taking behaviour from foreign experienced manager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companies to enhance their value.  相似文献   

19.
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四组均衡关系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即从资产与负债、收益与风险、创新与稳健、本地与扩张的角度来分析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并结合英国《银行家》2006~2010年公布的全球大型银行财务数据展开实证分析,获得与理论框架相对应的规模、利润、稳健、增长4个解释因子。从实证结果来看,全球大型商业银行正在逐渐摆脱危机,但仍未完全恢复,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成长为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国际大银行,但仍需通过产品创新、资产运营、本地市场和风险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工商银行信贷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竞争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的市场拓展能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无论是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显性竞争力指标方面,还是在组织流程、营销能力、风险控制等隐性竞争力指标方面,与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据此,本课题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信贷竞争力现状,准确理解信贷竞争力的特质,科学把握信贷竞争力的基本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索从信贷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流程、风险管理、服务创新、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升信贷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