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似之似”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中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之论,与我国传统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同西方相比,东方的艺术更偏重于抽象。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抽象”的结果就是用线条来表现形体。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审美意图得…  相似文献   

2.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杜枫  陈茂辉 《走向世界》2011,(33):62-64
中国人应画什么画?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画画家为这门艺术贡献了不同的内容、枝法、境界,作品和著述洋洋大观。今日,仍有大批中国画画家努力着。中国画市场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炙手可热。按说,中国画家应该画中国画。因为中国画里蕴藏的是中国文化,而中国人最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孙墨龙 《走向世界》2011,(34):72-73
李承志,因为艺术的缘分我们熟悉多年了,应该说我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艺术活动和作品。看到他的画,我不能自己地想了很多问题:什么是艺术?人为什么画画?什么是高境界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一我的回答很简单:画以载道,画以寄情,就是以求道之心灵创作载道之画。  相似文献   

5.
历史画是艺术家的良心。当在笔下展开这段悲壮的历史,波澜壮阔的抗日怒潮依然是浓笔重墨。受林木先生推荐、王康先生邀请,我和弟子们毅然进入了《浩气长流》巨型中国画的创作行列。那是六月初。在这之前,江碧波教授、欧治渝先生、马一丹教授已先期进入。在重庆市沙坪坝的“新世纪”九楼,“缘分”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走进了宏篇大作。我是一名教师,从事的是中国画教育,我的硕士点是“中国画主题历史画研究方向”。我们的进入给整个创作团队带来了新鲜活力。马一丹感慨地说:“你  相似文献   

6.
石壶画语     
《今日重庆》2004,(1):114-117
一个画了一辈子画的人,却一辈子无名。这于别人,也许无法忍受;于他,默默承受了。一个吃了上顿无下顿的人,却偏偏醉心艺术,要画画,画中国画,并且要画得好,画得风格独特,画得出类拔萃。他,做到了。一个生前预料自己死后“定金光辉灿烂”的人,  相似文献   

7.
凡是读过杨明画作的人,无不被那笔墨间跳荡的激情,色彩中闪烁的奇妙所打动。近年来他的收获更丰,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画》等数十种全国性报刊画册上。其中《高原节的祭礼》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化风情中国画大展”二等奖,《河源之祭》获“’92国际水墨画大展”优秀奖,《扎西德勒》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佳作奖。并在上海美术馆、广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画创作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前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唐志契的论述中,“意中之事”、“眼前之景”分别代表“意”与“境”要描绘的内容。花鸟小品画盛行于宋代,其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虽为小品,却能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高瑞菡 《魅力中国》2013,(25):100-100
中国画是用线的艺术,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概念和作用,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表现形式,所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线的发展史。中国画的线务有鲜明的书法趣味,中国画使用的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线条,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是这样的。这些线条的表现是用书法的方法“写”出来的。中国画线蒂所具有的点画勾勒、运转自如的节奏感。形成了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画的用线具有突出的音乐之美和丰富的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10.
沈利 《魅力中国》2010,(30):96-96
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终极的美学价值和对艺术的形而上的态度三者共同塑造了一种独特的“随类赋彩”中国画用色的模式,决定并规范了中国画艺术的美学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中国画用色的精神本质和中国人的色彩观浅谈对中国画用色的“随类”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2.
李雪峰的画,透露着一种悟,他善于结合,他结合着八大,结合着徐谓,也结合着书法。雪峰的作画,分明是在画“道”,八大的简约,徐谓的传神,书法线的力度,他都熔铸之。  相似文献   

13.
索启 《新西部(上)》2009,(12):174-175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想对后世中国画的创作影响深远。所以,中国画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体验,历来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有浓厚的经验特征和会意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正确把握、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真正认识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价值,使作品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享誉中外的陕西黄土画派中,陆震华以山水见长,他笔下的西部山水因独得水韵而自成一家,因此陆震华在画坛又有“长安活水”之誉。 陆震华出生于浙江,受家学熏陶,自小深得江南文化浸润,而真正学习和从事美术创作则是在集汉唐文化之大成的古都西安开始的。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扎实而全面的艺术修养,使得陆震华对中国画的创作有了独特的美学感悟并首先在画水中找到了宣泄个性与激情的突破口。把人类的普遍思潮和他自身的思潮体验寄托于水这个载体。先生笔下的江河湖海溪流瀑布清泉深潭无不流动着他浪漫的才情与典雅的书卷气息。同时,又因了水的灵性而使他的作品在厚重与大气中平添了几分隽永与秀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绘画既继承传统,又超脱传统,被称为“中国画之魂”。早在40年代,他的画就被法国艺术家评论为“比印象主义更印象主义,是西文人梦寐以求而达不到的境界.” 傅抱石,江西新喻(今新余)人。1904年生于南昌市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一生勤奋,直到1965年逝世,共创作绘画作品2000余幅. 傅抱石的绘画,山水和人物并重。他的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上推陈出新,自成体系.他极善用浓墨、渲染、皴擦等技法,把水、墨、彩融为一体,达到了生趣盎然的效果.他的人物画尤善表现古人,有一方常用章《上古衣冠》。…  相似文献   

16.
任加敏 《魅力中国》2014,(22):133-133
传统中国画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审美表达、哲学思考等内容,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而中国画主要通过画家的用笔和用墨来进行语言的表达。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笔墨的特征,分析了作者用笔用墨与情感表达,归纳了现代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石涛的“一画论”说:艺术形象要经过“心炉铸造”,画家从下笔之始到收笔结束,应由心境主宰画境。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又说:“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同西万绘画相比较,中国画的语境是非常独特的,它既超越了客观,也超载了科学,始终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求得气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陕西户县,中外闻名的“农民画之乡”,地处关中平原富庶之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素有“银户县”之美誉。在这片孕育神奇、传承文明的热土上,户县人民正在描绘着中国第一画乡的新画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空白称之为“计白”,在绘画的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时,把“白”当成是已在计划之内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作品整体构思的有机成分。它不是“完全的白”,而是蕴含着更为神秘、更富有想象的意义。在创作中,这种意识和形式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画有有笔墨处,也有无笔墨处。’”画的有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实处,画的无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虚处。第一我们要知道,宇宙的虚处,为灵气所往来.较实处更属重要;画的无笔墨处,为神韵所隐现,较有笔墨处九当注意。‘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  相似文献   

20.
<正>陶冷月是20世纪初较为活跃的画家,他处于开发较早、洋风普及的苏州、上海一带,他对中国画革新的问题,对中国画融合中西的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1932年的秋天,以"新中国画"享誉当时中国画坛的陶冷月,乘船沿江而上入川来渝,除了画笔,他还携带相机,一路摄影写生并举。在重庆停留数月期间,他创作了《高松皓月》《源泉无尽》等画作;游览重庆及周边金佛山等地,趁兴展开拍摄,留下大批风景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