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邓明 《发展》2011,(8):61-61
兰州水车的鼻祖是筒车,它是利用水流冲动来提水灌溉的机具。唐代出现这类水车,至宋代已在南方广泛流行了。元代王祯《农书》对筒车的结构、制造方法有很详细的介绍,并附有详细的图谱,可供仿制。  相似文献   

2.
邓明 《发展》2013,(2):48-49
昔日,兰州黄河两岸以及央河滩上,架设水车,多达150多架。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车,不断旋转,倒挽河水.车轴吱吱作响,水简哗哗倾注,车下细雨霏霏。艳阳高照,彩虹道道。车身黑湿,绿苔斑驳,掩映在槐柳梨树组成的绿带中,动人心魄,流淌诗意。清乾隆间兰州举人江得苻官华阴学正,思念故乡风物.赋《我忆兰州好》十二汀。其中的第二首描绘夏季景观,忆念水车: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最后一个春节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西部》摄制组来到了兰州市。从这里,我们将开始河西走廊的拍摄。10年前拍摄《望长城》时,我曾来过这里。而今已是今非昔比。黄河两岸绿色的草坪衬托着黄河母亲的雕塑,喻示着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恩:古老的水车转动着黄河沿岸千百年的沧桑变化。1909年,横跨黄河的第一座大桥在这里建造。从此,世代靠摆渡为生的羊皮伐子客们的艰辛便成为遥远的过去。黄河也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登上北山碑林馆顶楼,从高处俯瞰这座西部都市,夕阳斜照,河面尽洒余辉。朦胧中,似银龙婉蜒而来穿城而过,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 黄河两岸楼厦林立,街道上车水马  相似文献   

4.
我有幸路过兰州。当我站在《黄河母亲》雕塑前,遥望缓缓而逝的黄河,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没有了。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北上、东流,浩浩荡荡地穿兰州城而过。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经济》2009,(1):66-67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山水名城、水车之都”的美誉。境内有汉、回、满、藏等38个民族,总人口330万人。兰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6.
张智全 《发展》2012,(4):45-46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既有"日出斗金"的历史辉煌,更有赓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甘肃段的58%。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到现代工业的崛起,从昔日水车轮转到闻名世界的高扬程提灌,无不与黄河紧密相连,区内星罗棋布的彩陶、  相似文献   

7.
《发展》2012,(9):56
甘肃兰州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在兰州市白塔山下,今为兰州名胜。该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当时以24只大船贯连,浮于河面,冬拆春设。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议定把浮桥改为铁桥,并招德国洋商承办,建成黄河上架起的第一座铁桥。现从馆藏外务部全宗及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相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兰州黄河铁桥人们都熟悉,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它近百年前那段堪称创举的兴建历史。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说它是创  相似文献   

8.
邓明 《发展》2010,(6):158-158
兰州周边自古就是畜牧区,牛羊肥美,其皮的用途之一,就是制皮筏子,充分利用黄河,载人运货。上世纪40年代以前,兰州人赴北京,从舒适、安全、快捷方面看,无过于乘大型皮筏子。120个牛皮胎或600个羊皮胎组装的大型皮筏子,前后各设三把桨,由6个筏客子划桨。从兰州出发,经桑园峡,过小峡,闯大峡。峡谷曲折多变,两岸峭壁陡峻,河面狭窄,  相似文献   

9.
感叹黄河     
古时的黄河,水量很是丰沛。"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丙诶诸崖之间,不辨牛马"(《庄子·秋水》)。50年前,关中农村一位曾在兰州打过仗的退役老兵告诉我,兰州冬天非常冷,黄河上结实了厚厚的冰层,载货运兵的十轮大卡车三九天就从封冻的冰上直接渡河。鬼使神差,也属命运安排,20世纪70年代,想不到我竟然也从戒西上进入兰州,而且在这座黄河自市中心穿过的城市待了30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10.
《辽宁经济》2010,(7):F0002-F0002
三北(西北、东北、华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建设中主要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飞、封、造相结合,乔、灌、草混交,国家投入、县级配套、个人投工投劳与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相结合,确保工程建设成效。工程从1978年在该县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末,共完成造林230.6万亩,其中,第四期(2001--2009)46.3万亩。  相似文献   

11.
邵律  包平 《上海经济》2013,(12):46-48
在当今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下,旅游经济产业已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雄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谐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迈气魄、“开门放入大河来”的博大胸怀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悠远意境,2000多年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长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兰州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城市品质和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兰州精神.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融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为兰州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尤其是甘肃获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更使兰州旅游经济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将旅游经济的发展作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快讯     
<正>重庆酉阳发现近千亩红石林近日,几位摄友在重庆酉阳麻旺镇白竹村被大面积的红石林吸引。这些红石林以岩溶地貌、峡谷地貌、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为主,其很有地质研究和观赏价值。红石林所在的地区距离酉阳县城50公里,目前该县相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保护工作。据正在着手开发这个景区的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开挖出来的有600多亩,还有几百亩没有开挖。兰州首条黄河长途旅游航线开通自4月11日起,兰州首条黄河长途旅游航线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该  相似文献   

13.
张行 《西部人》2003,(3):14-16
甘肃境内发现的属于国宝级的古生物化石并不少,但就个体大小和保存完整程度来说,除了兰州红古区海石湾出土的恐龙——马门溪龙,当属陇东合水县发掘的黄河古象。装架复原的黄河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3米多,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黄河古象的发现与世界上其他重大发现一样纯属偶然。那是在1973年1月的某一日,合水县板桥公社田窑大队穆旗生产队的水利施工工地,当时,这里正集结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干部,他们正在兴建水利工程,引马莲河之水灌溉农田。在马莲河畔挖砂的民工首先发现了一对粗壮的古象门齿(象牙)。虽…  相似文献   

14.
冯彦明 《发展》2011,(3):47-48
"十一五"以来,白银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8.38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62%。兴修梯田42.54万亩,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40平方公里,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86万亩,发展集雨补灌面积11万亩,解决了43.1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大中型灌区改造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三大"任务。一、水利项目建设——灌区改造投入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5.
水稻薄露灌溉简略地讲 ,就是薄水灌溉 ,薄是指灌溉水层要薄 ,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实践证明 ,它是一项先进的增产节水技术 ,不需要增加设备和资金 ,只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方法 ,将土、肥、气、热和田间小气候结合起来 ,就能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方法简单易行 ,农民容易掌握。一、技术要点 :1、每次灌水的田面水层在半寸左右。2、每次灌水后(包括利用雨量) ,都要自然落干露田 ,露田程度要根据水稻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3、连续淹灌时间超过5天要落干露田。二、水稻各生育阶段落干露田程度。1、前期 :水稻移栽后经过返青与分蘖至拨节期。移栽后第五天就要落干露田。落干到表土露面 ,没有积水 ,肥力稍好的田出现“峰泥”时复灌薄水 ,然后落干进行第二次露田 ,这次露田要加重 ,可至表土开裂才再灌薄水 ,如此一直到分蘖期。但到分蘖末期 ,还要加重露田 ,可露至田周边开裂10毫米左右 ,田中间不陷足为止。拔节期仍每次露田到开微裂时复水如使用除草剂应在移栽后5天进行 ,但第一次落干露田的时间要推迟到移栽后的第9 -10天 ,且这次露田程度与未使用除草剂的第二次露田程度相同 ,即表土开微裂。2、中期 :水稻的厚穗与抽穗期是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欧盟会员国于 5月 2 4日达成共识 ,要求制车业者负担废车回收成本。自 2 0 0 1年起所出售的汽车 ,废弃时大部分回收成本将由车辆制造者负担。而自 2 0 0 7年起 ,业者也须无条件回收旧车 ,不论其是否是原制造商。此外 ,业者自 2 0 0 6年起须回收或再利用 80 %车重的车辆零件 ,至 2 0 15年将调升至 85 % ,且自 2 0 0 3年起 ,汽车零件中将逐渐禁用含铅、汞、镉和六价铬等重金属。欧洲汽车制造协会预估 ,自 2 0 0 7年起 ,每年约有 80 0万~ 90 0万辆废车 ,每辆废车回收成本为 115 .8美元。欧盟废车回收规定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奉化市有19个镇乡,其中17个属山区、半山区。近几年来,山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家庭致富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发山、田、水等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1996年底,全市山区、半山区建立用材林基地8万多亩;开发竹笋两用林7.8万亩,雷竹、鳗竹3万多亩;种植各种水果11万亩;开发改造茶园3万亩;建立了一批畜牧饲养业基地,仅蛋鸭就达160万羽;建造小水电站42座,装机容量19086千瓦。据统计,1996年,山区、半山区17个镇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2.2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89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109%、41%和46%,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全市5个贫困乡镇和片先后有4个脱了贫,剩下的一个贫困乡今年也可脱贫。  相似文献   

18.
刘忠群 《魅力中国》2014,(3):100-100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卫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祭河神”是中卫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卫民间的“祭河神”,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根植于中卫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与中卫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研究中卫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的宝贵资料。 中卫位于宁夏中西部,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万多年。独特的风物地貌,赋于了黄河文化的丰富而独特自然品质。由南向北贯穿宁夏四百九十多公里的黄河,进入中卫后,一改勇猛彪悍旧颜,变得温柔多情,妩媚动人,黄河两岸,遍野飞红,漫地叠翠,一派江南风光。中卫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驿站,也是汉儒、游牧、伊斯兰、军垦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古老的水车和羊皮筏子是黄河水道上中卫悠久历史的见证。“祭河神”是中卫地区黄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区东北9公里,距黄河仅3公里。村落后于南北有塬,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沟谷之中,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村外塬上林木茂密,泌水四季清流潺潺,两岸果园、菜田连片,沿河两岸绿树成阴,村内井水甘甜,村寨地形奇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屋宇数百年微尘不染,洁净如新,世人皆称党家村文星塔上有“避尘珠”。 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时期的四合院137座,其中明正统元年至景泰年间(公元1436-1456年)14  相似文献   

20.
刘伊玲 《中国经济信息》2006,(19):F0002-F0002,1
博湖苇业,6年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新疆小造纸厂,如今已为成拥有年产103万吨漂白苇浆板和各类机制纸生产能力,直接控制并拥有77.3万亩成熟苇田、305万亩芦苇湿地及3800亩消水养殖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目前是中国拥有芦苇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