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黎大祥 《发展》2008,(9):155-156
一、西夏碑的发现 清嘉庆九年(1804年),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甘肃省武威人张澍,在家养病期间,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的建筑,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就问寺内和尚。他们都说:不清楚,听说很早以前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  相似文献   

2.
《发展》2014,(9):F0002-F0002
孙寿龄先生,甘肃武威凉州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名西夏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撰文称:“孙寿龄先生于发掘、整理、研究、报道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贡献最大,先生乃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  相似文献   

3.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借贷契长卷(7741号)为草书写本,包含普渡寺出贷粮食契约20件,是西夏社会经济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本文将西夏文草书转录成楷书,译为汉文,并进行初步研究。7741号各契约形制规范,清楚记录了出贷人、贷粮种类与数量、利率、借贷期限、违约赔付、借贷人和证人等信息,反映出西夏粮食借贷以家庭为主,契约中必须有担保人;西夏寺院的粮食借贷利率偏高,违约惩罚力度大;契约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折射出西夏的民族组成情况和西夏人的姓名取向。  相似文献   

4.
宋得宪 《发展》2012,(12):59-59
西夏碑和西夏文书,是建立西夏王朝留下来的历史遗物。如今,景泰县档案馆就珍藏着西夏文书。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割据王朝,立国190年。本名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代人称西夏。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凉府(今武威市凉州区)为西夏辅郡。西夏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  相似文献   

5.
王其英 《发展》2009,(4):153-155
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千百年来承载着历史留下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借助祁连雪峰的山川灵秀,经受大漠戈壁的锤炼洗礼,形成了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地域文化一凉州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凉州文化从汉魏初创到五凉繁荣及至盛唐巅峰,加上宋(西夏)、元、明、清各有千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凤英 《中国西部》2015,(11):82-89
<正>在中国,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雕像—铜奔马。这尊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雕像正是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建于明正  相似文献   

7.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雇工契是目前所知11—13世纪唯一的一件雇工契,其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雇工契空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将此件契约中的草书识读为楷书,并译成汉文,同时对其内容进行诠释,做出初步研究。契约中的雇工属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系由畜牧业转成农业的民族。西夏文雇工契约在形式和内涵上都继承了中国的契约传统,反映出西夏时期雇工情况,披露出很多与雇工相关的经济细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夏农业经济的部分运行特点,由此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农业的一些基本面貌。该契约同时显示出内容和形式趋于简化,雇主与雇工有明显的主从关系,雇工报酬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等特点,这可能与西夏晚期社会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8.
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完成了对本地文化的积淀.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是其耦合的必然因素.心向祖国,渴求统一;崇敬礼仪,倡导孝道;共同的生存空间,相同的民风民情是其耦合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化(凉州文化)滋养着凉州贤孝,凉州贤孝丰富着地域文化(凉州文化),没有凉州贤孝就使得凉州文化缺少了韵味,没有凉州文化就不会有凉州贤孝.  相似文献   

9.
鲜琦 《中国西部》2011,(9):90-95
序幕:汉碑出土历历在目记录成都英杰功勋2010年11月5日下午1时许,天府广场东御街人防工程施工工人师傅在现场施工时,发现、发掘了两块大型石碑。据现场工作人员测量,这一小一大、呈长方形的两块石碑,小的一块石碑高2.37米、长1.1米,大的一块召碑高2.61米、长1.24米,厚度均达到40-50厘米,各均为4吨左右重。石碑还保存有完整的碑帽和碑座,碑座为约20厘米厚的方形座,碑帽呈仿木结构建筑屋顶状。两座石碑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着阴文隶书,其中小碑有近700个、大碑有708个字,其每个字都涂有朱砂,虽然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一枚西夏官印的研究入手,探索了西夏文字的起源及特征,探讨了西夏官印的形制、特色及历史作用。西夏文字及官印充分反映西夏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西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凉州地域文化与凉州贤孝共存于西北这片高寒缺水的沙漠化土地上,贫瘠的土壤孕育了当地丰厚多样的文化.二者在文化的承载主体范围上不同;在文化表述的内容上有差异;在文化规范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有别.但作为文化的系统与文化的支流而言,它们的文化功能,文化消费主体,文化生成的经济基础又是相同的.因此,凉州地域文化和凉州贤孝呈现出一种既疏离又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环境下,工商业力量在一县一邑突然崛起,犹如平地忽起高峰龙游县横山镇横山村的南边小山丘有一座塔,塔形优美。对这座世世代代矗立村边的古塔,村人已不能确知建于何时。2006年6月,龙游县博物馆专家在维护修横山塔时,从钙灰剥落的塔砖上,发现塔砖侧面模印"大明嘉靖甲午横山张氏塔砖"楷书字样,才知道确切生辰:公元1534年。而更有价值的发现来自于塔刹宝珠上所铸一段颇具时代气息的文字,铭曰:"横山张氏同心合力建造宝塔座祈保各家  相似文献   

13.
弥足珍贵的西夏榷场文书揭自黑城出土的西夏文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封套裱纸。出于裱糊的需要,它们不仅剪裁成片段,而且上下各裁去一部分,因此没有一件文书能拼合完整。但通过前后文关系,还是能看出其大概,经过考证辨析,可解决西夏榷场机构设置、交易货物、商税征收等重要问题。榷场文书多处记载镇夷郡,为西夏在地方设郡找到了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弥足珍贵的西夏榷场文书揭自黑城出土的西夏文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封套裱纸。出于裱糊的需要,它们不仅剪裁成片段,而且上下各裁去一部分,因此没有一件文书能拼合完整。但通过前后文关系,还是能看出其大概,经过考证辨析,可解决西夏榷场机构设置、交易货物、商税征收等重要问题。榷场文书多处记载镇夷郡,为西夏在地方设郡找到了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5.
孙寿岭 《发展》2011,(9):44-45
近些年来,对灭绝了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视野不断扩大,成果层出不穷,探索挖掘了不少新内容,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述文章。但有的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如西夏时的酿酒业,特别是西凉府(武威)的酿酒业,尚未被“开垦”。不少专家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白英 《中国西部》2012,(20):74-85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西夏王朝似乎是一个缺席者,在不足200年的时间里,西夏王朝发明了西夏文,翻译了大量汉文献,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但随着王朝的灭亡一切似乎也戛然而止。正是黑城,这残破苍凉的古城和邪残留的佛塔、废墟在落日里吟唱的经卷诗文,揭开了中华历电上堪称昙花一现的西夏文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7.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表征。商周出土文献是汉语最早的书面语之一,是汉民族各种文化元素的源头,其载体——文字中蕴含了汉民族审美形式的诸多文化元素,其自身彰显出来的线条之美、结构之美和韵律之美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早在5000多年前,阿坝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近年在阿坝茂县营盘山出土的文物与马家窑文化、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营盘山文化。古蜀蚕丛时代(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1-16世纪)曾建都于蚕陵(今茂县叠溪)。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文"化"人之重点,打造企业文化;工会要在履行四项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中提升文化含量,建设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0.
冯小新 《沪港经济》2010,(12):44-45
近日,"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协进会)及"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策进会)召开首次联席会议,双方订定了日后联系机制及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避免双重征税、加强银行监管合作、更新空运海运安排、推动"一程多站"旅游、加强保健医疗及食品安全合作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