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佛教伦理思想极为丰富,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观念: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佛教伦理可以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际关系为重的思想,适应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以及调适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佛教的角度阐释现代法律,认为法律与佛教的最高宗旨是殊途同归:首先,从终极目标来看,法治的目标是要达到文明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人权的被尊重和保障。其次,法治社会必须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是法治的前提。再次,佛教的自律和修行启示我们,法治社会正义的实现,个人正义是基础,要实现个人正义还是要从人心开始,从个体的自律和修养开始。第四,好的法律必须包涵佛家提倡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要真正代表和体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第五,法治的精神需要培养,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法治的真正实现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即每个人都需要大乘佛教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3.
作为佛教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慈悲、宽容、平等和戒恶奉善的思想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优秀道德精神,这些精神不但成为两千多年来佛教信众心中的明灯,指引并激励着人们对至真、至善、至美世界的追求,而且也对今天世界的发展和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育芳 《魅力中国》2010,(23):330-330
人间佛教理念自太虚、印顺等大德倡导以来,已经得到了佛学界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生的人本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显示了佛陀之本怀,而且对于我们建构理想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介的社会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加强,公益活动对于媒介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得到认同,新闻媒介的公益活动逐渐走向了理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道路,媒介的现代公益活动表现出活动策划与策划报道相配合,以情动人,唤起社会关爱,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提高影响力、塑造媒体品牌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章研究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分析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的创新与特色。  相似文献   

7.
高校公益活动使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公益活动既是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高校资源和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发挥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认识公益活动的内涵,加强公益教育,为公益活动提供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8.
程超 《改革与开放》2011,(2):186+30
佛教是伦理性的宗教,其所宣扬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思想有着丰富的伦理色彩。佛教的善恶观、慈悲观、人生观、缘起观等对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池田大作先生是当今世界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之一,他所提出的和谐、中道的民族观,是一种和平的中坚力量,为消除不平等,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可借鉴之处.本文就池田大作先生基于佛教思想而形成的民族观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池田大作先生的民族现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丽娜 《魅力中国》2010,(23):326-327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它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人类生活的改善及进步。《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其中的如来藏、宗说并重以及佛陀不舍众生的思想,都彰显出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佛教与心理健总体而言.佛教与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有关,同时与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在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烦恼时,能从佛教中找到应对方式。康关系进行了研究。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佛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本文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龟兹地处天山南麓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位居西域的中心,既是中西交通孔道,又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会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魏魏 《魅力中国》2010,(23):315-315
本文用逻辑与历史方法分析六师外道与早期佛教的联系与区别。六师外道与早期佛教在批判婆罗门教思想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区别是主要的。本文重.最分析了他们对人生和世界事物的本体、轮回解脱和伦理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6.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17.
梵净山佛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包括众生平等思想、慈悲精神、利他施乐思想和净土生态理想观。其大部分内容与我国当前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适应,对迅速开展持久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招贴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本文通过对其种类及特点简明的阐述,以公益招贴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公益事业的进步,并对其现状展开举例分析,从中总结出公益招贴对社会公益活动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傣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聚居在中国的西双版纳、德宏、景谷、孟连、临沧、元江、新平等地区。同时傣族又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居住,缅甸称为掸族、老挝称为老族、泰国称为泰族。大量的史料表明,古代的傣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也经历了原始信仰阶段,佛教在六—八世纪传入后,傣族人民的生活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民族体育活动中表现为无身体对抗,以娱乐为主。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宗教世俗化促使佛教广泛地渗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宋代节日呈现愈来愈多的佛教因素.一方面,佛教特有节日频繁举办,并吸引大量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在一些传统节日当中也弥漫着佛教的气息.佛教正是借助于节日这一载体,让自己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