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从释迦牟尼佛教的圆教意义与圆教观念可以看到,佛教使人心灵达到一种清净,使人灵魂达到一种精神修养和寄托,这种思想意寓有利于深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可以使人达到思想反省和精神领悟,领悟佛教的圆教可以使人们摆脱世俗的困扰,认识这种思想境遇是对佛教修养的最高表达,即是对圆教意义的领悟和对圆教观念的思考,以更好地把握"圆教"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但圆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圆满",圆教是对人自身心灵的提升和对德性的培养,所以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是对圆善和圆教意义的最高表达、最真实的反映,这种善是对人性、德性的一种普遍价值关怀,但不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规定的善,圆教的善是对佛教精神超脱性的一种解释,圆教的观念和意义也是对释迦牟尼清净之心的表达,这种表达体现了佛学的精深和宏大,这种超越性凸显了佛教自身的内在德性,因此了解圆教观念和意义对认识佛学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伦理思想极为丰富,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观念: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佛教伦理可以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际关系为重的思想,适应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以及调适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原有的文化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它那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领域,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结合这篇文章,描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莲池是中国净土宗八祖,其净土思想在佛法式微的晚明时代,别成一格,要义为“望乐国为家乡,仰慈尊如怙恃”的净土观,“一心念佛”的修持法,禅净双修又以净土为终极归依,着力提倡戒杀、护生与福慧双修,这些思想对其后中国佛教进程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莲池及其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净土宗十三祖印光从多方面给予了至高的评价。通过比较莲池与印光在弥陀净土思想、修持与著述等方面的同与异,进一步发见净土宗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6.
朱婉婷 《魅力中国》2014,(5):263-264
“一期一会”一词源于佛教,后发展成为日拳茶道中的重要思想,浙渐渗透到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本文围绕“一期一会”一词。从其涵义、起源和影响等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程超 《改革与开放》2011,(2):186+30
佛教是伦理性的宗教,其所宣扬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思想有着丰富的伦理色彩。佛教的善恶观、慈悲观、人生观、缘起观等对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韩愈排佛     
熊昂琪 《魅力中国》2010,(22):179-180
在韩愈以前,反佛者排斥佛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韩愈创立的道统论,是其排佛的主要理由,突破了在其之前只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反对佛教的范畴,认为佛教与其所主张的“道”是不相容的,即佛教的存在与先王之道是相冲突的,因此必须予以排斥。韩愈排佛为后世开辟了以道排佛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徐永顺  李卓 《魅力中国》2011,(7):250-250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各类资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而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于其它的各类资讯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相对滞后。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与受众范围,佛教的传播有必要在数字传媒这一领域有所体现。本文主要是结合佛教自身的一些特点,力求在佛教传播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方面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丽娜 《魅力中国》2010,(23):326-327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它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人类生活的改善及进步。《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其中的如来藏、宗说并重以及佛陀不舍众生的思想,都彰显出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展鹏 《魅力中国》2014,(9):160-160,162
目前社会高速发展,各种思想对艺术类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外来思想对这些大学生的影响更大,这就使得其观念教育问题面临重大挑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学生的人数增多,其集体观念意识不能适应现实需求,因此相关层面应该对此加强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刘哲 《魅力中国》2013,(31):187-187
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工程,它着力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帮助其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一直偏重于外化影响、集中学习和政治说教.未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原则入手。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穆延柯 《魅力中国》2014,(7):109-109
自幼生活于宦门的范成大由于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其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时盛行的佛学思想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周汝昌先生笔下“好用释典禅语”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引《说郛》卷二十载吴萃《视听钞》语:“多用释氏语”,并且说范成大“也许是黄庭坚以后,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由于诗歌是诗人主体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由此可见其受佛教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范成大未仕时期佛儒思想的纠结。  相似文献   

15.
黄家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2):126-130,196
印光与太虚各自开创并引导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两种主流,他们彼此间曾有互动,太虚对印光的历史定位有极高的评价。他们弘扬佛法的人生志趣、佛学思想尤其是净土理念有同也有异,他们一致推崇佛教的净土信仰,相异之处在于印光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太虚则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进而提出“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现世理想目标。印光更具出世之心,重于承继传统;太虚则更具入世之情怀,其努力也有着更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李育芳 《魅力中国》2010,(23):330-330
人间佛教理念自太虚、印顺等大德倡导以来,已经得到了佛学界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生的人本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显示了佛陀之本怀,而且对于我们建构理想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经历了与传统"善恶有报"的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其背后隐藏着佛教与中国既有文化的冲突.在中国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佛教解释与反驳的过程,就是妥协和改变的过程.以因果报应论的修改为开端,佛教开始了逐步中国化的历程从佛教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的变迁可以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思路,以及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蒋祥瑞 《重庆与世界》2010,27(11):50-52
魏晋时期的玄学标榜自己要远离现实的实际,要在现实的现象世界之外去直探世界的本质。他们宣扬一种本体论学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现象世界("有")只是本体世界("无")的外部表现而已。这种崇尚玄虚的哲学与佛教的所主张的"一切皆空"的思想相似,因此佛教哲学也就颇得两晋门阀士族们的赏识,玄学援引、接纳了部分佛学思想。而另一方面,在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佛教徒用佛教般若学来比附玄学,用老庄来解释佛教思想,从而佛教的思想得以广泛的传播,使得佛、玄相融合,促进了魏晋时期哲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