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小华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4)
人殉文化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已发掘的秦公墓葬及其相关史料出发,着眼于秦与殷的族源关系、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和发展历史及当时外界风气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秦代人殉制度具有出现较早而确立较晚,殉人数量逐渐剧增,统治者以其作为排除异己的手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3.
郜捷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2):99-102
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继承其中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亦应注重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文在对陕西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秦文化旅游资源的五大策略,包括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旅游资源相结合,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加强秦文化旅游地的区域合作及增强秦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等。 相似文献
4.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外的佛教文化,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以及崇尚修身观念、精神文明等精粹,已演绎为当代秦人务实开放、变革进取、包容互补、协调和谐等文化因子,在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艳娥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4)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6.
吕亚虎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1):91-98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数字七便是此类具有象征作用和神秘性能的数字之一。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且常常成为巫方用药的剂量、物量以及对不同性别患者进行象征性动作及用药多少的一个标准,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数字七已成为中国早期数文化中富含神秘性和巫术性的模式数字。七之所以具有模式数字的性质,这与早期先民对于宇宙空间、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节律的认知等因素有关,而简帛医方中七的大量出现也正是此类文化信仰在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
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随之席卷而来,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即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微时代这个新名词似乎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日新月异,以其传统方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在这个新兴词汇的面前,显然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成为目前亟需探讨的方向。文章力图从微观视角以微时代为现实背景,以当下盛行的传播媒介为载体,通过讨论文化面向问题以及对事实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微时代下的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微文化这个浓缩词。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登权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5):65-73
19世纪末,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囊括在西方经济秩序、政治模式和文化系统之中,这个“泛西方化”潮流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使人类历史成为统一的世界历史。这个“泛西方化”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文化也对西方文化扩张有不同的反映。因此,我们除了历史的眼光外,还必须具有这种洲际的文化展望,才能把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阻滞力看清楚。 相似文献
9.
孙念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19-120
当今社会,"三俗"文化大行其道,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三俗"文化的风行是因其迎合了"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社会上存在着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反三俗"要从更为根基的制度着手,完善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除去滋生"三俗"文化的社会土壤,挤压其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杨岭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5):55-57
《左传》是一部系统的历史著述,它虽以《春秋》记事为纲,但叙事详瞻,后人对春秋时代历史的了解多据《左传》而来。事理、情韵融为一炉,构成了《左传》亦文亦史的独特风格。本文在史官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雍际春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4):5-10
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2.
张铭洽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5):5-10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3.
孟祥才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5)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客西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5):14-18
秦文化随着秦的一步步崛起而逐渐成熟,并对秦的崛起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秦文化的优秀品质可以概括表述为:开拓进取,创新思变,求实重利,尚武尚法,勤勉诚信以及开放、兼容、博取等。完成全国统一后的秦文化虽因统治者的背离而有所异化,但主流精神仍是不容否定的,且继续发挥着积极的历史作用。秦王朝的早亡,是统治者背离秦文化的亲民、爱民和勤勉奋斗精神,并将秦文化的兼容、博取品格异化为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同时也与秦文化在变成为全国统一文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有关。特别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秦文化中的“大一统”精神及集权文化遭遇到了历史悠久、力量强大的裂土封侯文化的顽强抵抗。在这种文化冲突和较量中,秦王朝成了缓冲旧文化惯性形成的巨大冲击力的牺牲品和新生的“大一统”集权文化的试验品。 相似文献
15.
刘景纯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5-9
秦文化是春秋战国以来日渐形成的以秦国和秦帝国为主体的地域文化。秦文化精神经历了春秋和战国至帝国时代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以《诗经》为代表,体现了早期自由奔放的人性化文化精神;后一阶段以国家主义、功利主义为中心,在文化表现上以简单、质朴、功实和强制为特点,加上长期以来盛行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以及旧文化精神的部分延续,文化精神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方原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6):33-37
考古出土实物上的文字为秦代书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秦代书法受秦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唯大尚多"与神秘感的特点。秦代通行的正体字有两种,即小篆和秦隶。"秦书八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秦代刻石与简牍上的书法分别反映了贵族与平民书风。 相似文献
17.
高士荣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98-102
国家政权有组织地开发西部,是从战国时期秦国开始的.秦襄公立国至秦朝秦二世期间秦政府曾不断地全方位地开发西部.从开发模式而言,既有军事征服、设置郡县、移民实边等军事、行政层面的开发,也有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和移风易俗等产业及文化层面的开发.正是这些开发行为,使得秦国由弱变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皇朝的统治者.而且这种开发模式,成为中国封建政权对边疆开发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