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合实际,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现状,其次在论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同时,对该技术在实践过程中的要点进行研究,希望阐述后,可以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但不同评估方法的评价结果差异巨大,不能作为商业性开采的基础.在国际油气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尚不具有成本优势.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面,美国、日本等为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我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后来居上,发展迅猛.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获得重大突破,实现连续生产1个月以上,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已经达到“技术上可行”,成为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且能够连续稳产的国家.它是继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由我国引领的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革命”,有望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我国应从战略高度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科学研究,抢占相关科技制高点,但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或引发温室气体排放剧增、不可控的海(陆)地质灾害和生态变化等,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秋  张国忠 《国际石油经济》2005,13(3):43-44,57
近10多年来、世界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稳步上升,2003年海洋石油生产量达到12.57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生产量的54.1%。2004~2008年将是深海油气勘探的活跃期。2004年深海石油产量的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5%、到2010年,深海原油产量预计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2005年亚太地区海洋油气投资占世界的165%,预计2008年将增加到19.5%。到2008,亚太地区海洋石油产量有望从2002年的1.65亿吨增加到2995亿吨。亚太地区海洋油气项目及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将是中国、俄罗斯(萨哈林岛)、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5.
金枫 《中国石化》2010,(8):46-48
<正>近来国际石油界又重新青睐深水石油勘探与开发,世界石油勘探重点已由陆地转向海洋,由浅海转向深海,各种相应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储存和运输方式。将天然气水合物的生产、储运、应用、经济性和安全性与液化天然气做了简要对比。实验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可在常压-20℃~50℃范围内储存、运输,比LNG(液化天然气)的储存、运输更为方便,生产成本可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大,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不仅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而且还安全环保,因而其作为重要能源在推动我国未来的社会各领域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天然气能源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其储存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先进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的有效开发,以及高效应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将就天然气水合物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储运技术进行详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本和美国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计划相对领先其他国家。目前全世界已经在6个地点进行了12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距离产业化规模生产还有很大距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成藏机理及相关理论尚不完善,海域资源调查工作不均衡;尚需探索天然气水合物稳定试采和规模开发的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稳定规模开发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欠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规模开发的核心装备需尽快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成本过高。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领先,建立了系统的水合物开发模拟分析技术和实验体系,但是水合物勘探技术和核心采集装备国产化程度有待提高,取样工具稳定性、在线集成测试系统等有待突破,水合物试采水下和井下关键装备主要依赖国外,水合物风险评价技术急需突破。最后展望未来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发展方向,预测关键技术的突破时间节点,并提出相关技术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降低水露点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天然气的水露点和水合物,从井口采气、工艺处理、管道输送等环节,提出了降低水露点,抑制天然气水舍物生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具有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利用清洁高效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调查勘探,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整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受理论认识、关键技术、开发方案、开采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开采。我国应坚持跟踪研究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超前部署研发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分层次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争取早日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海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在陆上石油生产增长缓慢和海外石油引进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大力开发海洋油气对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分析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现状与所遇障碍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务实的海洋油气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能源丰富,天然气能源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比较常用的能源,其消费潜力很大,所以我国应积极的发挥能源优势,对能源进行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开发。然而我国目前进行天然气储运的方式有气态和液态两种,但是这两种储运方式容易受到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天然气用户的需求。本文论述了研究水合物技术的重要性、水合物储运工艺的可行性、水合物技术储运天然气的工艺。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天然气中的某些组分与液态水会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些水合物会阻塞天然气管道、阀门和设备等,严重影响正常输气生产。以某输气管道冰堵为例,通过分析新建天然气管道投产初期产生冰堵的原因以及水合物的生成机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及建议,得出冰堵场站的解堵过程,用以指导今后类似管道的投产。  相似文献   

14.
水合物储层通常是未固结、弱固结或者有裂隙发育地层,加上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时生产压差较大,出砂问题是目前制约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岩石应力和孔隙变化两种出砂预测方法,分析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出砂规律,讨论了分解区的半径和分解压力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出砂量和出砂速度的影响,为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经济化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中的某些组分形成的.输气管道中一旦形成,将严重影响其分输能力.本文结合输气管道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危害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总额约为3600亿美元.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主要集中在非洲、北美及拉美地区,预计2014-2018年这些地区的深水勘探开发投资额约为2130亿美元.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应借鉴国外成功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经验,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保障,并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油气勘探战略,完善我国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体系,同时开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经济效益研究,建立配套的项目评价方式,加快海洋油气项目的经济性开发.  相似文献   

18.
偶然灾害作用下海洋平台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海洋平台结构在碰撞、火灾和爆炸等偶然灾害作用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在这些方面今后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集输管道水合物沉积、堵塞是威胁管道流动性安全的重要风险,极易造成管道过流面积骤减、憋压、天然气泄漏等重大隐患。因此,加强水合物管理,防范水合物流动障碍是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水合物防治方法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管道水合物防治措施有注剂(水合物动力学、热力学抑制剂、防聚剂)、加热保温、井下节流、天然气干燥除水、堵塞管段降压放空和管道内壁表面改性等。其中,加入热力学水合物抑制剂和加热保温仍为现阶段广泛使用的方法,而新兴的管道表面改性技术为加强管道水合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井曲线解释的方法识别疑似天然气水合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类型。按照疑似天然气水合物与冻土层的位置关系,划分为冻土带内储集型和冻土带下储集型;按照疑似天然气水合物与气源岩位置关系,划分为异地储集型和原地储集型;按照疑似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特性,划分为砂岩储集型、泥岩储集型和煤层储集型;按照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划分为富集型和分散型。研究区范围内,冻土带内储集型分布有限,只见于三、六、七井田,冻土带下储集型全区均分布。砂岩储集型数量上占优势,但砂岩、泥岩、煤层储集型在研究区内均有分布,并无区域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