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日来,美伊局势不断恶化,一触即发的中东战争已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认为战争一旦爆发,美国的经济势必会遭受影响,而同时,欧洲和亚洲也很有可能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经济的迅猛下滑趋势。中国政府2008年也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于2009年推动银行体系发放9.69万亿贷款,2010年发放7.95万亿贷款,这些应急性的政策举措一举扭转了我国此前因为进出口下滑而放缓的经济增速,2009年GDP增速达到9.1%,2010年GDP增速预计也将超过9%,均顺利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在世界经济普遍回暖和强劲复苏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于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措施正在持续反思,对于后危机时期蔓延全球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也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国惯例,每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框定来年的经济政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大亮点。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10万亿信贷增长,显示了中国政府运用经济政策的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李斌 《新财经》2011,(2):34-40
两年多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百姓都心有余悸。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屹立百年的世界超级金融机构一个个轰然倒下,在乱世中上台的奥巴马,迅速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据统计,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金融机构的亏损和资产减值超过1.6万亿美元,全世界各国政府对金融业、保险业和汽车工业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救援。中国政府也在2009年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各地项目大干快上,银行信贷资金如洪水般涌向各地的大项目。在空前的"救市"计划实施后,中国经济终于保住了既定的增长目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经历了一年多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穆迪同时下调了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机愈演愈烈。2010年1月,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包括比利时、西班牙都遭到了评级机构的警告。2010年2月,德国等欧元区龙头也开始感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汇率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跌,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来最严峻的考验。一年后,正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和之时,2010年11月24日,标准普尔宣布将爱尔兰长期主权债务和短期债务评级下调,同时将爱尔兰短期和长期债信评级纳入观察名单。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隐忧的再一次担心。时至2011年,经历了两年多的全球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如何演变?已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如何发展?我们请国内外专家一起讨论"危机之后如何再开局"。  相似文献   

5.
同样是4万亿,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内涵:中国政府为了提振经济拿出整整4万亿,而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存货量也是高达4万亿。两个4万亿反向相冲,一个极力提升中国经济,一个下拉揪扯内需市场。看来,如何消解房地产业4万亿的存货量,无疑成为中国拉动内需、走出危机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5%,却消耗了全球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在我国,虽然资源税是个小税种(以2000年为例,资源税收入63.6亿元,  相似文献   

7.
张明 《环球财经》2010,(9):111-111
如果将表外信贷考虑在内,那么今年上半年的人民币真实信贷水平高达5.9万亿人民币,比官方公布的4.6万亿人民币高出30%.自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超常的增长速度,经济明显过热。2007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严重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威胁。中国政府旋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经济降温。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急转直下。世界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急剧逆转、石油价格和各类初级产品价格猛然暴跌,全球范围内的滞—缩  相似文献   

9.
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加10万亿新增信贷的组合拳一举成功,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危机的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8%的增长全球瞩目,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更是倍受关注.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把中国经济的硬着陆放在全球三大风险之首.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中国经济2010年确实存在国内外的不稳定的因素,经济增长也存在许多变数,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保持更平稳更平衡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0.
吸取2008年的"4万亿"教训是正确的,但必须正确吸取教训。而错误认识"4万亿"的教训,会令我们应对当下的"全球疫情危机"畏首畏尾,而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如何看待"4万亿"政策?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客观评价。2007年之前的若干年,中国经济"过热"实际是外需过热,美国金融机构帮助底层民众从房地产涨价中套取现金并用于消费,而他们所需的大量中低端消费品很多又来自中国,从而推动中国投资、外贸暴涨。  相似文献   

11.
《环球财经》2014,(11):17-17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显示,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美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4万亿美元,而中国则将达到了17.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被第一”之余,也有人提出质疑,中国的飞速增长对全球经济能有多大好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近日发表研究成果,全面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过去4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2%,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稳步增长到2016年的74万亿元。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而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3.
此次G20峰会达成5万亿美元,未来继续来加大刺激全球经济的力度,这是一个方向,而且这个5万亿,说明未来的刺激力度也会不断加大。但是对全球各个国家来说,他们受危机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经济复苏所面临的环境也是并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盛顿观察》11月19日】在620国家首脑聚集华盛顿商讨对抗全球金融危机良策之际,中国政府公布了投资5,860亿美元(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以此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正采取果断行动以刺激本国经济,令全球市场为之欢呼雀跃。冷静下来,许多经济学家发现,这一经济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可能远不如5,860亿美元的规模那么大,却可能代表了中国政府管理经济思路的重要转变。果真如此,其影响将比5,860亿美元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王宇 《发展》2009,(8):48-50
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危机已经给各国金融机构造成了4万亿美元的损失;在危机冲击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3%。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波动性 去年全球经济的特征明显呈现不平衡性和波动性. 美国经济:一季度增长04%,二季度增长1.3%,三季度增长2.5%,总体上扬,但付出的代价是失业率高达9%.美联储由此将2011年国内GDP增长速度由原先3.3%的预判调低为2.7%.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最近宣布,因为油漆铅超标以及存在磁铁易被幼儿吞食的隐患问题,该公司将在全球召回2180万件中国产玩具。这再一次引发世人对"中国制造"的关心。 近年来我国玩具出口总额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177.6亿美元,全球80%的玩具是我国制造的。据统计,全球50美元以下的工业品中有70%是我国制造的。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市场中我们拿到了不少订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同时还不得不忍受销售利润率过低,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在"反倾销"或其他安全、技术标准压制下的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五月的汶川大地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内部震荡,而下半年次贷危机深化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实体经济衰退,又严重恶化了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9.
段平方 《改革与战略》2010,26(6):192-195
文章比较分析了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反金融危机措施,并对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进行简要评价,最后,总结了中国的反危机措施,认为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已经见效,但仍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要以危机为契机,推进各项改革,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经济活力,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其他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可以说解决资源和环境两个问题比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还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