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为指导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2月27日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在《中国环境报》和中国环境保护网(www.zhb.gov.cn)上进行公示。以期使该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欢迎社会各界对该指标体系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 何 钧 张文国联系电话:010-66155047(兼传真)《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对生态市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级生态示…  相似文献   

2.
近期,最热门的关键词要数“十二五”规划。当本期杂志出版时,我国辉煌的“十一五”即将落下帷幕,而更宏大的“十二五”徐徐展开,更多期待、更多挑战、更多成败,或将一如既往伴随而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全国共有100余城市将其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草海模式"的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模式”是在国际扶贫与环保基金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保护区管理处和社区农民直接参与下,以合作项目形式推行的脱贫与环保相结合的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环保和扶贫事业中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意义。“草海模式”遵循生态优先、经济兼顾和社会保障原则,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破脆弱—贫困—崩溃的恶性循环,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环境经济》2008,(3):6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2008年1号文件,继续围绕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出台巩固措施和新的利好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承诺是让农民从全国性的生态修复行动中获得更多物质好处,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号文件提出,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权依法处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自主经营商品林。这表明,在使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的同时,农民可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6.
"绿猫"理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猫理论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绿色国家。绿色发展,是中国必然的抉择。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绿色科技研究与创新,还能辐射和带动公众绿色观念的形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也丰富着绿猫理论的内涵,切实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报载,欧盟最近启动了一项名为“生态舞台”的计划,内容主要是研究农业活动减少给山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这项研究计划将为欧盟今后调整农业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据该项计划的协调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农业专家乔纳森·米什勒先生介绍,由于欧洲传统山地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再从事这项工作,转而跑到城市寻找出路,因而导致山地的生产活动减少,威胁到自然环境的平衡。据悉,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挪威、瑞士、希腊及斯洛伐克这6个比较典型的国家进行,研究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山地地区由于人口减少而导致的野生动…  相似文献   

8.
“绿色”理念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由浅入深的认识深化过程。绿色理念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它弘扬环境与发展双赢、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洞察到环境问题的病因藏匿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海西”建设中,必须充分考量生态安全问题,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个体生态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观,并组建“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为“海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国人把太多不安与激愤维系在同一个词汇上——环境安全。而环境安全,除了人类体会深切的河流、大气污染外,还有一群渐进性蚕食生态系统的“生物狼族”,正荼毒着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制造“生态难民”。众所周知,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失去这个“生态长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于1985年问世,至今已15周年了。我们怀着万分兴奋的心情,热烈地祝贺它。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在飞速前进,生态经济学科在深入人心、发展壮大,并在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进入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时期;21世纪,又是生态经济的世纪,生态产业必须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中国,生态经济学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建立,只有很短的历史,这门学科十分年轻,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它潜育着巨大的生命力,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正显示出威力。1 生态经…  相似文献   

12.
清流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18个村(居),总人口15.2万,县城为闽江源头,一面傍山、三面环水,素有"山区明珠"、"内陆鼓浪屿"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城市的核心是创建生态工业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经济城市与生态工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把“生态”概念引申为物质与能量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换的平衡关系,进而阐述了人类经济系统的多层次平衡关系,重点揭示了生态经济城市的内涵。指出了工业系统生态化平衡及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城市的核心,并阐明了生态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实践方案,即生态工业体系的规则与设计;建立和完善生态工艺,改进能源的利用方法,实现“三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规划建设污染物净化的设施项目,设计和实施绿化工程,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14.
西江流域产业生态带是由西江沿江城市构成的带状的产业区域,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生态经济区。文章对西江产业生态带的主要产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依据轴-节点发展模式理论,西江沿江产业生态区由西江下游产业生态带、郁江产业生态带两个大型产业生态带和南盘江产业生态带、北盘江产业生态带、桂江产业生态带、柳江产业生态带等四个小产业生态带所组成。各产业生态带分别形成以广州、南宁、昆明、安顺、桂林、柳州为中心的轴-节点的沿江经济辐射模式;西江沿江产业生态区以轴-节点辐射形成沿江的带状经济区域结构,这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类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英剑波 《环境经济》2006,(10):52-53
"十五"期间,太湖流域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十一五"期间,太湖仍然是全国水污染防治的十大重点流域(区域)之一."十五"以来,江苏省确立了环保优先的方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总体水质呈改善趋势,部分地区、部分指标有所好转,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十五"计划的考核指标.但是从全流域看,水质的明显改善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全国水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与江苏省签订了责任书,不仅明确了"十一五"江苏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削减任务,而且确定了重点流域主要断面的水质考核目标,其中太湖流域的水质考核目标要求很高,从而对"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强力推进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为完成总量削减任务和水质考核目标,进一步改善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将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理念的重大体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18.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以保证政策的持续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围山转是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有效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围山转”治理模式,为山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模式,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为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脱贪致富 奔小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发展观等观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应当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倡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