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作为零售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就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面子”,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个顾客,“面子”面前人人平等;提高员工素质,为顾客添“面子”;加强人性化管理,给顾客留“面子”;注重品牌的建设,向顾客卖“面子”;建立客户档案,给顾客送“面子”;尊重顾客个性,为顾客保“面子”;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顾客感受“面子”;同行之间相互给“面子”,避免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2.
黄志红 《商场现代化》2005,(31):104-106
本文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作为零售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就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面子",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个顾客,"面子"面前人人平等;提高员工素质,为顾客添"面子";加强人性化管理,给顾客留"面子";注重品牌的建设,向顾客卖"面子";建立客户档案,给顾客送"面子";尊重顾客个性,为顾客保"面子";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顾客感受"面子";同行之间相互给"面子",避免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3.
《WTO经济导刊》2007,(6):92-92
员工培训对企业的影响举足轻重。它投入少,收效大,运作虽简单,见效却很快,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员工培训方兴未艾,员工培训图书异常火爆。让老板们、让人力资源经理、培训经理从浩如烟海的员工培训图书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那几本,并非易事。为此,有关机构联合我国部分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传媒记者遴选出“2007年十  相似文献   

4.
“面子”对零售企业营销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红 《商场现代化》2005,(11):104-106
本文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时常史配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作为零售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就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面子”,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个顾客,“面子”面前人人平等;提高员工素质,为顾客添“面子”;加强人性化管理,给顾客留“面子”;注重品牌的建设,向顾客卖“面子”;建立客户档案,给顾客送“面子”;尊重顾客个性,为顾客保“面子”;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顾客感受“面子”;同行之间相互给“面子”,避免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5.
白立新 《光彩》2011,(10):40-40
只要建立了"完美的利益链条",企业管理其实很简单好企业与差企业的组织形态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有老板、经理、员工,然后为客户服务。在差的企业中,老板想多挣点钱,少发点工资;经理想自己多捞点,少出点力气;员工想多拿点奖金,少做点客户服务;至于客户,就只能指望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结果是企业破产,大家什么也得不到。而在好的企业中,老板委托经理人管理日常事务,聘请员工为客户服务,所以经理对老板的利益负责,员工对客户的利益负责,而老板则对经理和员工的利益负责。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然而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全球排名114名,面子文化是驱动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力。本文从集体主义文化、参照群体和社会规范来分析中国人进行面子消费的原因和面子观消费者所具有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面子"现象,进一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人情和"面子"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方法,指导企业更好地进行营销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针对全球33000家雇主的调查显示,中高级管理人才职位的空缺在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难填补。在"铁饭碗"概念早已过时的今天,中国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仍然存在。跨国公司往往拥有较完善的机制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2007"个人魅力"与"企业磁场"的双面胶效应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8.
绩效管理作为改善和提升企业业绩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自上世纪末引进中国以后,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有益的探索。一些优秀的企业极为重视绩效管理,并通过绩效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能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发展,企业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压力,企业的员工倍受激励,释放出几倍的潜能,与此同时,员工心理上的压力、焦虑、抑郁和厌倦日益加重。如何管理员工心理和情绪上的不良状态,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难题。文章提出在员工的心理管理中应着重做好引入EAP计划、构建关爱服务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以人为镜”,“人文管理”是驾驭企业一切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规则。在以刚性制度为基石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柔性因素是管理学科的第一要素。这是对每一个员工的尊重。尊重就是管理者首先相信员工会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尊重就是管理者把员工的冷暖系在心头,真心实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尊重就是管理者事事处处倾听和接受不同意见,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我国小型企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设备落后,管理较差。一些企业认为厂子小,人手少,无法搞管理;还有的企业领导把管理仅仅挂在口头上说…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常常遇到的核心价值目标模糊、规模扩大但效率下降、团队成员忽视企业核心目标等问题,介绍了古代游牧民族"十人制"的组织模式的特点和借鉴之处,通过体现"十人制"组织模式特点的阿米巴经营、海尔SBU管理、某企业"十人制"模式等成功实践案例,认为通过划分小经营单位,鼓励员工自主经营的"十人制"式组织模式是企业建立灵活、精简、高效适应快速变化的新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员工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有十几年时间,虽然一些大企业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在实践上先行了一步,但是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存在的投资少、重视程度低、员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从管理体系构建、企业认识水平、管理成本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依靠企业自身和进行社会协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人力资源获取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组织与员工之间利益的相对平衡和保持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关系。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在企业人资管理、员工信任以及心理契约阐述的基础上探究了员工信任与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晓东 《商》2014,(2):63-6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型人才的竞争,对他们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知识型新员工是企业的生力军,对他们的管理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心理契约的含义和特点,企业对知识型新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知识型新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以期能对企业在知识型新员工管理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员工可能经历的否认、抗拒、探索和承诺4个阶段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处理员工心理变化的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敢动中国十大人物?就是敢在中国头上动土的十个人或团体。竟然有人敢动13亿中国人,3亿中国网民?是的,在过去的2008年,还真有这么几个彪悍人物。既然他敢动,我们就敢联合起来揍丫的!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强、成就欲望强,企业已经无法再靠一纸合同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驱动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并开始探索如何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间构建起有利于彼此信任和忠诚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潜能.而企业对人的管理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光靠物质刺激和制度的控制是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要使企业员工树立与企业毕业论文范文忧患与共、生死与共的意识,必须运用以情为主线的"爱心"管理方法.只有以情激情,加大情感投入,对员工多施以"爱",以真挚的情感,增加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进行简析;其次在管理理念落后和员工产生抵触心理相关方面,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在转变管理理念、消除员工抵触心理和树立优良企业文化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企业管理创新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朱芳姣 《现代商业》2012,(6):260+259
知识型员工是公司职工群体中知识文化储备较多、整体素质较高的员工,这类员工在公司中往往担当技术核心和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引领人,例如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知识型员工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是作为人力成本投资中的核心对象,其技术创造、知识创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是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如何把握住这一群体员工的心理,运用合理的薪资待遇、自我成长规划、满足成就需要等一系列激励机制,让这一群体与企业合理共存,则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实现双赢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