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的战略问题,围绕着能源的国际争夺越来越激烈。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插手中东事务,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那里的石油资源,进而控制全球的石油供求。中国经济自2005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能源瓶颈的阻击。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阴影。中国政府计划,在本世纪前半叶,力争用三个15年的时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萍 《中国市场》2011,(52):113-114
在气候问题备受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当前正面临严峻的国际减排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的岛国,是低碳经济最积极的倡导者与推进者,且历经多年的低碳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从而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气候问题备受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当前正面临严峻的国际减排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岛国,是低碳经济最积极的倡导者与推进者,通过多年来的节能减排与技术革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从而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萍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16-17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向低碳转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其履行国际社会责任、提升国际竞争力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阶段,受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落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在当前情形下,中国能源安全不仅取决于单纯的供求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状况。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代物流服务业在加速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同时,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流服务业能源效率的测算,得出提升我国物流服务业能源效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彭徽 《商场现代化》2008,(8):383-383
改革3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已改变。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各个国家产生了外部强制约束,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问题。面对国内外环境,遵循"3R"原则的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8.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节能减排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都急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优先发展水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能源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能源安全运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北京市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能源安全放在核心地位,把能源节约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逐步建立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打造首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和谐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要处理好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关系。环境保护通过成本控制对国际碳排放贸易产生影响,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建议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的双效作用,积极协调环境保护与碳排放贸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导论证出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采用中国199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得出结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及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及上期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本期能源消费对上期能源消费的弹性大于对人均GDP的弹性;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与物流业发展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以保障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节能减排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都急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优先发展水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节能减排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都急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优先发展水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已经被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和俄罗斯同为市场新兴国家,中俄两国无论从政治立场和经济合作都有很好的互惠合作基础,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轻工品,中国恰恰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一定在能源合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宝瑞 《商业科技》2014,(28):243-2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已经被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和俄罗斯同为市场新兴国家,中俄两国无论从政治立场和经济合作都有很好的互惠合作基础,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轻工品,中国恰恰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一定在能源合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外界对于中国的能源与环境状况多有评论,仿佛中国未来能源不安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那么中国能不能改变能源不安全、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创造出世界能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崔征 《WTO经济导刊》2006,(10):84-86
当前能源和环保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我国进入“十一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下,国家各相关部门已经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发布,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暨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9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而多起化学品厂爆炸、矿难事故和工人职业安全事故的曝光,也越来越让企业和全社会意识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是企业尤其是化工行业企业所必须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萌 《商业时代》2005,(28):26-27
面对中国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的现状,中国企业界急需了解世界,与各国企业界建立联系,以便“走出去”发展自己。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中国能源状况以及中国的能源政策,以便寻找商机,扩大同中国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于2005年9月初,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的能源需求与可持续发展:投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中  相似文献   

19.
2013年6月5日,伊顿中国在第八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能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分论坛,发布了《2012年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伊顿进入中国20年成就报告系统全面地解读了伊顿过去一年中在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进展和成果,并聚焦伊顿进入中国20年的各项成就。这是伊顿自2008年首次发布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的第五份年度报告,更全面也更系统深入地诠释了伊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节能减排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都急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作“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优先发展水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然而,《中国国家地理》“走遍世界去问河”却指责我国的水电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