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手段,具有财政筹资和货币调控的双重功能.其中,短期国债是由政府发行并提供信用担保的期限在1年以下的融资工具,是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融资手段.  相似文献   

2.
引言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政府携手出台救市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适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协调配合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要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得到适当货币政策的支持才可能奏效.因为财政发行国债,如果由居民和企业购买,只是市场有效需求的转移而不会增加需求;如果发行对象是商业银行,则要看中央银行是否补充商业银行因购买国债而减少的流动性,否则商业银行在增加国债购买的同时会减少持有的基础货币,会倍数减少贷款,结果对社会总需求反而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政策面对两难境地:一方面经济增长迟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需要继续实行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另一方面,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不断扩大,需要尽快实施紧缩性政策,尤其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恢复市场信心。美国经济政策摆脱困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松紧搭配,即在紧缩预算的同时,继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二是首先采取紧缩性政策,恢复市场信心,然后再实施扩张性政策。在此之前,必须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以实现再平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发行背景,结合中国各货币层次结构的划分,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对未来货币供应量的长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在长短期内均会对流通中的现金M0和狭义货币M1存在一定替代效应,同时对广义货币M2规模具有扩张作用,但总体而言并不会对基础货币MB造成显著冲击,对传统的货币供应不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最后提出积极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构建央行数字货币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交流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常作为中间目标的选项。中国“于1996年起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夏斌 廖强,2001)。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无效性  由于中国近年来呈现出经济增长率、价格总水平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不一致的现象,人们开始关注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一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主要论据是: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差。夏斌、廖强认为(2001),“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  相似文献   

7.
图志$资讯     
《中国外汇》2013,(6):10-11
2013.3.5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CPI预期增长目标为3.5%。报告同时提出:2013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广义货币M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手段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金融手段,即由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央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效能提升、自主性增强和市场化进程。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相比较,我国央行基础资产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融合空间较大,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理性克制的。未来,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层面,提升内生货币发行比重,增加体现货币政策中观属性的科目设置,适度扩容政府债券的持有品类和规模,值得期待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后金融危机,各主要发达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最终导致了货币发行快速增加。本文从M0、M1、M2以及基础货币BM四个层次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政府财政部门已成为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财政部门的债券发行、国库现金管理等财政资金活动影响着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传导,且这种影响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而加深。分析我国政府债务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及机制,对于深入认识“财政”与“货币”的关系,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利率管制制度下IS IM模型的配额均衡推导出中国总需求函数Y =D(M/P ,R) ,蕴涵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含义。为评价中国货币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 ,本文运用货币政策效应测度的特定指标体系和算法程序 ,事后考察1 981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与国民收入的历时动态及其协同运动性质 ,有关类型化解释结果表明其间中国货币政策未能实施有效的反周期名义货币供应管理操作 ,而基于货币政策规则的货币供应目标比较也揭示了 1 998- 2 0 0 0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紧缩倾向。  相似文献   

13.
亚洲开发银行的这份研究报告分析了在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作为主权信用货币发行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选择方案。报告梳理了当前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分析了中国现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审视现有的政策建议能否解决上述领域的问题。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应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审慎有序地放宽中央政府赤字、收紧地方政府和企业预算,避免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滑并防止出现通货膨胀。本刊编译了亚洲开发银行的这篇报告,供广大金融界人士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手段,具有财政筹资和货币调控的双重功能。其中,短期国债是由政府发行并提供信用担保的期限在1年以下的融资工具,是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融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股票市场历经20多年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在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我国股票市场2003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M0、M1、M2对股票市场非流动性具有负向冲击,利率R对股票市场非流动性具有正向冲击;货币供应量M2的冲击力度最大,M0最小;货币供应量M1的影响周期最长,M0最短.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央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效能提升、自主性增强和市场化进程。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相比较,我国央行基础资产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融合空间较大,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理性克制的。未来,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层面,提升内生货币发行比重,增加体现货币政策中观属性的科目设置,适度扩容政府债券的持有品类和规模,值得期待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供需总量、结构的两大法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同目标、是稳定金融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折旧及财政法规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货币发行、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存在反向运行,表现为当央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分析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比较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和宽松货币不同政策方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财政政策中,减税政策的效果优于增加财政支出,增值税减税政策最能促进产出的增长,其次是增加民生性支出的财政政策。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并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精准提效,货币政策稳健精准有力。  相似文献   

20.
<正>赤字率拟按3%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透过“国家账本”里的一连串数字,可洞悉2024年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