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晔 《财会月刊》2008,(4):57-5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资产重组中采用债权、股权出资的情况已越来越多,探索一套既切实可行又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债权、股权出资验资程序,已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新审计准则和准则指南的规定,结合实践,介绍以债权、股权出资的审验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徐蔚  嵇大海 《电子财会》2009,(6):51-53,58
以持有的股权对其他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是企业股权投资中的一种特殊的出资方式。我国《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未作规范;对于其验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其指南也未涉及。近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使股权出资成为一项有法可依经济业务。但也同时对股权出资的验资提出了新问题。作者现以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为依据。结合验资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精神和验资实践,分析研究股权出资及其相应的验资规范。  相似文献   

3.
杨光远 《民营科技》2013,(11):246-246
股权出资增加了企业等投资人的出资渠道,大大降低了企业等投资人的投资、融资的资金成本,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组兼并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但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之间的股权出资行为,目前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产生了冲突,《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善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浅析债权出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司法》出台后,除明确列举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四种可以出资的财产外,还规定可评估可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也可以作价出资。从各国商法和公司法律制度来看,非货币出资一般应具备四个要件,即确定性、现存的价值物、评价的可能性、独立转让性。尽管部分学者认为债权符合以上特点,且为国外立法所证实,但债权在以上四个方面确实与其他非货币财产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和社会诚信环境下,完全允许以债权出资具有较大的风险。胡振华的《浅析债权出资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了制定我国债权出资登记办法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股权的特征不仅决定了股权可以成为出资方式,而且也决定着股权出资应当遵循的规则。股权出资规则应当包括可以出资的股权范围、出资比例限制、可用股权出资的人的范围、可接受股权出资的公司的范围、股权价值如何评估、出资程序、股权认缴登记、股权实缴登记以及股权价值评估报告的公开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邹芳 《财会月刊》2011,(36):87-89
新《公司法》的颁布使得债权出资成为公司出资方式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债权固有的特性又使得债权出资比其他财产出资更具风险性。本文拟从债权出资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出发,探讨债权出资在法律上的可行性,并结合债权的特性分析债权出资的法律风险,进而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法律路径,以完善我国债权出资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陈士安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6):171-171,173
股权出资问题一直以来多有争议,2009年3月1日《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使股权出资的合法身份得到进一步明确。文章试从有关股权出资的基本理论、立法进程和实践基础等方面加以论述,并指出我国股权出资制度的完善措施及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司资本制度认缴制的施行,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创业创新.但同时资本缴纳的放宽和出资期限的延长,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问题相较于实缴制阶段纠纷更多,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与之相适用.文章对届期内出资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由谁承担,通过检索相关司法判例和理论争议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未届期出资不应被归于出资瑕疵或未履行出...  相似文献   

9.
依据我国公司法的立法原意以及公司法律的基本理论,以其他公司股权作为对另一公司的出资,在法律上应当并无障碍。但是,实践中,投资人如何实现以其在其他公司的股权作为对另一个公司出资,并且使股权成为该项出资的支付手段,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笔者认为,顺利实现股权作为另一个拟投资公司的出资,应当解决哪些财产可以作为出资、  相似文献   

10.
曲杰 《企业导报》2012,(6):137-138
股东出资瑕疵,指股东在履行出资义务存有缺陷,违反法律及公司章程的规定,为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楚认识,本文从股东出资瑕疵的形态、内涵、瑕疵股权及转让、出资瑕疵股东的资格认定等方面对于瑕疵出资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希望可以对于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一、规定瑕疵股权转让中过错方的责任承担首先,瑕疵出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即取得了股份而没有给付或者不是以对价而取得股份。目前,法学界和实务部门都承认瑕疵出资和未能缴纳股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张金德  高昆 《活力》2010,(8):72-72
一、国家出资企业应收债权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出资企业应收债权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几年前国家出资企业应收债权的管理状况.现在国家出资企业对于应收债权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国家出资企业对于应收债权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及时清收应收债权.致使部分应收债权超过了诉讼时效,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3.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债务重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即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在这种方式下,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先冲减已提取的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冲减的部分,或未提取减值准备的,将该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隐名出资,即出资人选择隐名的方式对公司进行出资的行为。表现为民事主体双方签订股权代持协议,约定向公司实际出资的义务由隐名股东承担,公司的股权则由显名股东代替隐名股东持有,隐名股东实际享有股权、承担风险等内容。隐名出资理论上具有隐蔽、特殊的属性,导致实务中的隐名投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以参考案例的方式,对于实务中隐名出资易引发的争议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金融资产重分类调整会计处理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的规定比之以前更加详细,尤其在金融资产方面。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其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属于旧制度中所指的货币资金,新准则对此的规定变化不大;股权投资中的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以及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长期股权投资,这部分业务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有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黄文  汤新祥 《企业经济》2007,(12):159-161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中对出资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诸如公司注册资本过高、出资形式单一,对出资资产缺乏应用的监控等。因此,本文拟从出资制度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两方面论述资本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资产信用制度为中心理念,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出资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认为改变公司资本制度需要一个由降低资本额的尺度到出资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创投机构(以下简称机构)通常会设立各种类型的私募基金(特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现对外股权投资。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准则)未实施前,机构对私募基金以及私募基金对投资项目的核算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原《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作为核算依据。通常而言,机构在私募基金里除了出资相当比例份额作为基石有限合伙人外,也在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享有一定投票权,以保证对基金的投资决策具有一定话语权或决策权,并按照施加影响力或控制力的不同,在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科目按照成本法、权益法或市价核算。私募基金对投资项目的核算由于出资比例相对分散,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居多,故具体核算时以成本法居多。  相似文献   

1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9年1月14日对外公布了《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以来,已近两年时间。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浅谈对公司股权出资审验时应把握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认缴制下,投资方在出资尚未完全到位甚至还未出资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被投资方的股东,并拥有或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投资方是否应该对未实际出资的股权投资进行确认,这一问题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故在实务中有关该问题的会计处理分歧较多.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后认为,投资方对其尚未出资的股权投资在其财务报表中不能进行确认,但如果投资方将被投资方纳入了合并范围,投资方在其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则仍然需要考虑尚未出资的股权投资对合并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包括总则、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披露四章。原《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部分,将长期投资按是否属于权益性质又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原准则的短期投资部分和长期债权投资部分适用于新准则中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