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资兴市五个乡镇的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农地流转经营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调研,并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制度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农地流转方式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投资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了生态环境效益的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加强绿色耕种技术和方式的推广,并进行一定的补贴;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信息建设;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切实帮助农民做好粮食的销售问题;加大政策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进新的生态肥等环保产品鼓励农民使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农地利用及其促进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利用。日本的农地利用,在60年代以前有一定的发展,后来却出现了持续衰退局面,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地利用对策,其效果虽然不尽人意,但是它们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政策引导、农地整治、承租制度、抑制摞荒、健全和提供土地信息、建设市民农园等做法,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吴天彪  隋福民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收录汇总):117-132
本文利用第一、二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中的保定农户数据,说明了保定经营式农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萎缩之状态。我们通过计算成本和收益,认为保定经营式农场的雇工经营是有利可图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保定经营式农场在数量和总规模占比上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农场通过买、典、租等方式增加农地的可行性较低、建设经营式农场的机会成本较高、家庭小农场(小农户)的稳固性和竞争性,以及农场主的分家析产等。保定作为华北平原的一个典型城市,其农村地区经营式农场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华北农村发展乃至中国农村发展的复杂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艰巨性以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家庭农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近年来家庭农场相关文献,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界定标准、比较优势及国内外实践等方面的相关成果.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微观主体,既具有家庭经营、规模生产等基本特征,同时也具备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秉持现代经营理念、注重生态效益等时代特征.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小生产的典型,具有比较制度优势,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农地流转、农业融资等问题是现阶段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障碍.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现代家庭农场在农业科技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明显匮乏等,尤其是定量研究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家庭农场经营比雇工农场经营更有效率、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产出效率关系、农业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规模关系、家庭农场经营易于制定以及执行较为严密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等几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生产优势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转变经营意识,配套实行土地流转、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孙国峰 《改革》2007,(7):71-77
从农地可持续利用与经营模式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经营模式、产权创新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农地可持续利用的产权支持和监督考核体系等三个子块出发,为农村经营模式、农地产权和农地可持续利用内在关系及其创新机理研究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应重新认识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存在条件和必要性,"三农"问题最后的落脚点仍在于经营主体基于产权创新的市场主动和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昌市农地资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文章以西昌市为例,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西昌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在假设条件下农地资源最高支付意愿价值,并且对西昌市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初步估算,指出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在农地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地出让"的新土改是农业和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投资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地出让"的新土改将促进民间投资建设民营农场(农庄),为民间投资开拓了新的投资领域,必将推动民间投资增速的明显回升。提出"农地出让"的指导思想,讨论"农地出让"的改革背景,阐述"农地出让"的改革设计,论述"农地出让"的指导原则,探讨"农地出让"的实施措施,明确"农地出让"的实施阶段,指出"农地出让"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农地非农化的动因及配置效率、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土地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评述,认为现有研究在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问题上缺乏发展的观点和全局的视角,这样可能会带来“顾此失彼”的后果。本文认为需要从经济发展、利益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土地的多功能用途等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黄伟  江宗德 《特区经济》2009,(12):178-180
本文在我国农地流失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对农地保护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土地、农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这几对关系进行厘清,以期能够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确保中央政府提出的耕地保有目标,促使农地保护与社会经济能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曹正勇 《乡镇经济》2008,24(3):32-35
大力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促进农地使用权健康、合理、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大城市郊区因地缘优势往往成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温室”和“试验田”,对大城市郊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培育。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分层聚类、对比等方法对大城市郊区两种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提出了要因地制宜、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制度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并规范其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ernative metropolitan land use patterns, including those characterized as “sprawl,” and Black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is question using limited attributes and empirical measures of both land use and segregation. This econometric study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at relationship in several ways. First, the paper defines land use as a countervailing, multi-dimensional, phenomenon. Metropolitan areas do not generally exhibit high-sprawl (or low-sprawl) characteristics across multiple measures; rather, they typically exhibit some combination, or “configuration,” of low-sprawl and high-sprawl attributes. Seco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configurations and several of the segregation dimensions suggested by Massey and Denton (1988). Third, the paper analyzes results using the 2010 decennial Censu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ountervailing spatial land use patterns to changes in Black segregation level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changes for land us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se complex effects bring new precision and insights to the analysis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an age of rapid demographic change.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进展,研究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分类及内涵,总结了土地整理的理论依据和土地整理几种模式。我们选择了合肥市作为调研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对土地开发整理实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当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同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有必要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研究。在分析探讨过程中,认为土地开发整理具有相对性、地域性、多样性、复杂性、时限性等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因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尤为急迫。现行法律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有限流转的做法已造成耕地被大量侵占、土地闲置浪费严重、集体及其成员利益受损等弊端。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隐形市场"和许多地方创设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正逐步挣脱法律窠臼的束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情景,扩大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放宽宅基地流转方式,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有期使用制度及强化产权管理、严格宅基地取得和特殊情况下的收回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物尽其用"等,应是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有效应对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Rapi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ransfer more and more land away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ffect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inten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s of land use by modeling arable land and sown area separately. An invers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explor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policy goal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ain self-sufficiency in the end. Several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  相似文献   

16.
塔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塔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结果显示:塔城市近9年来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揭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为以后塔城市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用地规划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线路方案的选择问题。传统的选择方法是综合分析各个方案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占地损失,择成本最小者为优。本文指出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借鉴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综合考虑影响选择结果的各种因素,介绍了动态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等更科学的路线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合理规划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论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着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的思路,包括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合理预测城市规模和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模型,科学地估算城市与农业用地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9.
Agricultural ‘betterment’ schemes affecting Blacks in rural Southern Africa have frequently involved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patterns of land use on the one hand, and negativ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other. In this paper the documented social effects of ‘betterment’ in Ciskei and Transkei are reviewed, with a view to 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 scheme in part of the Willowvale district, Transkei. In both respects an attempt is made to relat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betterment to (a) the impact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land use on form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b) the way in which it is experienced by those affected.  相似文献   

20.
地票交易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新龙 《改革与战略》2010,26(3):91-93,141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的地票交易开创了城乡土地流转的新路径。其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实现了复垦农民、政府和开发商三方利益主体的怕累托改进,但忽略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文章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地票交易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利益分配。以发现地票交易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制度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