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30多年的高增长得益于相对稳定和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进入"新常态",未来十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那么宽松。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3%,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GDP总量一路攀升,接连赶超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报告,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后超越美国;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  相似文献   

2.
王子约  盛媛 《发展》2015,(3):70-71
有学者预测,在人均GDP方面,中国跟美国的差距可能在50年或7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的GDP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IMF的数据是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的。根据这一算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为16.5%,而美国所占的比例为16.3%。IMF还预计,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  相似文献   

3.
大时代     
这是一个激荡的岁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时代。1978年我国GDP总量为2168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仅为1.8%;到了2014年10月, IMF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预计2014年中国GDP规模是17.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受到了较多质疑,普遍认为在实际汇率的计算下,中国GDP超过美国将在2020年左右,但无疑如今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相似文献   

4.
世界银行等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按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测算的世界各国GDP和人均GDP,而且这两种数据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按两种方法测算世界经济规模的差异程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购买力平价和汇价的长期变动趋势。据初步推算,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约占70%,发展中国家约占30%。从购买力平价与汇价的偏差程度看,目前美元价格偏高,日元对美元的汇价偏低,欧元对美元的汇价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符。  相似文献   

5.
世界银行等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按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测算的世界各国GDP和人均GDP,而且这两种数据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按两种方法测算世界经济规模的差异程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购买力平介和汇价的长期变动趋势。据初步推算,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约占70%,发展中国家约占30%,从购买力平价与汇价的偏差程度看,目前美元价格偏高,日元对美元的汇价偏低,欧元对美元的汇价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符。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国以及世界的未来。虽然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2014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4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按市场汇率算,美国经济仍比中国几乎大一倍。如果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保持比美国高5个百分点的水平,并且汇率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还要12年才能从总规模上赶超美国。而人均GDP的赶超则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道》2014,(11):28-2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数据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 这个突然而至的"第一",其实更适宜被看作对于某种长期性趋势的表达。毕竟若就现阶段中国真实客观的发展水平而言,这顶帽子的含金量着实有限,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7,(51):25-26
【英国《经济学家》11月29日】最新数据表明,过去的估算大大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夸大中国经济规模的并非中国政府,而是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这些组织以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各国的GDP。  相似文献   

10.
亚行更新中国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和结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芳东 《世界经济研究》2012,(2):16-20,63,87
全球国际比较项目(ICP)大约每隔5年或6年调查一次,在2005年一轮ICP结束之后,亚洲开发银行应用简缩信息法把中国2005年基准期的购买力平价(PPP)数据更新到2009年。据亚行测算,2009年中国PPP值为1港币等于0.633元人民币,高于2005年的0.606元人民币,相当于汇率的72%。4年间随着价格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有所趋弱,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之间差距缩小。本文对亚行更新2009年PPP数据的方法、结果及其问题作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日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主要讨论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规模比较。在综述了各研究者对中国国际可比CDP 的测算方法和结果的基础上,以1995年为基年用生产法测算了中日的可直接比较行业的双边购买力平价(PPP),并利用三种方法测算了非直接比较行业的 PPP 以得到国民经济总体的 PPP,利用增长率法和 GDP 减缩指数法推算了1996~2004年日本的以人民币表示的 GDP。本文发现至少从2003年开始,中国 GDP 与日本相当,在2004年,中国的 GDP 是日本的1.03~1.11倍。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复苏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8年全球产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增长2.8%,2009年为-0.6%,2010年全球产出增长率预计为4.8%,达到74万亿美元。在经历了2009年的战后首次  相似文献   

13.
毕夫 《沪港经济》2014,(7):24-27
正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2014年中国GDP可能超过美国,经济体量跃居全球第一。同时,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发出了"美国世纪终结,太平洋世纪来临"的和声。然而,面对着如此乐观的宏篇大论,中国政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热情与首肯,看着掉落到面前的"世界第一"大饼,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理智与清醒。老调新弹从五年前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凤春  于红鑫 《新财经》2004,(10):32-34
中国人均GDP到底是多少?有多位学者的研究都力图对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进行修正,以破解中国GDP之谜,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约为3000~3600美元。  市场化指数法首先,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许宪春的研究结果,即在中国官方公布的2003年人均GDP1100美元的基础上上浮2%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GDP将可能首次与发达国家GDP持平。然而,发达国家早已未雨绸缪,正谋求在未来经济规模占劣势下,能继续主导全球发展大局。新旧势力博弈下,全球格局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伍劲熹 《中国经贸》2012,(18):92-93
基于1994—2011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金率及中美两国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结合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利率平价及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中国政府的调控下逐步升值,虽然其中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足以导致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的逆转,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中国的利率和物价水平高于美国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日益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币信誉也空前良好,在与美元的折算估值问题上,出现了10种看法: 一、“世界银行图表集”法,1元人民币折合0.19美元。 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使用的购买力平价法,或称“国际项目比较法”换算,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约折合1.97美元。 三、1988年美国兰德公司分析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后,认为1元人民币合0.94美元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18.
“复关障碍”:中国十年后果真世界第一? 1992年,美国兰德公司及其他一些学者使用购买力平均法,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禁大吃一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快3倍,十年以后,在经济总量上将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评估中国经济实力,低估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前景,高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经济实力。这样一个评估方法,竟然与历史上“黄祸论”联系起来,演变成“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日本、东南亚鼓噪了两三年。——中国远远没有那么强大,国际社会为什么要高估中国?——他们是害怕中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到底有多富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1993年6月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展望》的论述,在论述中,破天荒地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强国。这是因为在用他们所使用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结果显示得知,199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美元,人均已达1600多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又爆出一个特大新闻,他们在《1992年世界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这一年接近尾声,中国传出大批引人注目又彼此冲突的经济新闻,让世界迷惑。 首先,中国的经济规模似乎根本不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么大。事实上,世界银行按照常常引起争论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比人们想象的少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