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商品房预售各方权利主体中,建设工程项目的承包人和商品房的预购人相对开发商和银行来讲处于弱势。当前,拖欠工程价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承包人往往为获得更多合作机会而不得不为开发商垫付大量的工程款,承包人的债权如果不能实现,会导致农  相似文献   

2.
建造商品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商品房交易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出售给预购人,由预购人支付定金或房价款的行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广筹资金,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活跃房地产市场和促进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但如果管理  相似文献   

3.
许永鸿 《河北企业》2023,(10):142-146
商品房预售是我国商品房的主要销售方式之一,但近年房企爆雷引发的商品房烂尾事件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商品房预购人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暴露出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存在的弊端。鉴于此,应以商品房预购人的权益保护为中心,联系商品房预售实践,系统梳理预购人权益受损的具体类型,进而分析预购人权益保护在信息披露、预售许可、预售合同备案、预售款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上面临的制度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改进路径,为我国保护商品房预购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提供理论借鉴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微 《活力》2006,(7):58-58
一、商品房预售的法律风险 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买方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且一些开发商缺乏诚信,这使得买方承受了较大的买房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1.开发商隐瞒资质预售商品房。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资质差,又缺乏诚信,买方支付房款,却无法取得预定的房屋。当买方不得不通过诉讼方式请求法院宣告合同无效时,也只能拿回本金和同期银行贷款利息。更可怕的是,在买方取得判决书上的权利之前,缺乏诚信的开发商早已将房款挪做他用或携款躲避,最终判决书上的权利也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商品房预售实质上是一种房屋期货买卖,俗称"卖楼花",老百姓也称"买期房"。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商品房预售作为一种新型房屋销售制度应运而生。实践证明,这种销售方式对于搞活房地产经营、广筹资金,同时对于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居民住宅消费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预售过程中,应了解商品房预售的政策、法规,对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出现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上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使得消费者在商品房预购中的权益屡遭侵害,通过对商品房预售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的描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关注,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认购书是广泛存在于商品房预售中的一种文书。于其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对双方权利义务不甚清晰的定,由认购书及其中定金所引起的纠纷正日渐增。纠纷的症结在于:认购书是购房人与开发商双方真意思表示,且内容合法,则其是否应具有一定的法律力?如果认购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否意味着购人必须于认购书所约定的期限内与开发商签署合,而不论正式合同的内容如何,否则开发商即可没收房人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的定金?本文试结合实践,对问题从理论上予以深入分析。一、认购书的性质辨析认购书(又名认购意向书、购房订购单、购房临时明单)是商…  相似文献   

8.
商品房预售合同实质是买卖合同,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必须具备相应的成立要件。从政府和消费自身多角度保护商品房消费利益显得尤为必要。《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于1994年由建设部发布,2001年8月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正。但从近年来情况看,房地产投诉案件仍呈上升趋势。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商具有信息、技术、资金,开发地段等优势,加上法律对商品房预售的规范仍然有许多的空白地带,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不配套,普通消费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能力,消费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力度势在必行,普通消费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房地产市场才能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品房预售中订金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房预售中,房地产商在与购房人签订正式商品房合同前,经常要签一份认购书或意向书,并向购房人收取一定费用,收取的费用常被冠以“预购金”、“定金”、“订金”、“押金”、“保证金”等名称。这些名称所代表的费用的法律性质长期没有得到统一,因此常在商品房预售中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规定,商品房实行预售制度,这一规定对促进全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迅速改变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居住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商品房预售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部分购房消费的利益受到侵害,甚至现在有人将房地产市场局部出现的泡沫也归于预售制度,主张取消预售。究竟在商品房预售制度下,消费利益受到哪些侵害?如何避免和保护?笔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在商品房供给严重不足,建设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得以确立和发展,成为商品房销售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实践看,商品房预售制度对于国内房地产业发展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商品房预售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法律的不完善和商品房预售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预购人在购买预售房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虚假广告、质量问题、逾期交房等等,严重地损害了预购人的利益,导致了商品房预售中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使得商品房预售的风险归集于银行和预购人,扰乱了商品房预售市场秩序,进而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商品房预售制度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完善商品房预售相关法律,加强对商品房预售行为的监管,切实保护商品房预购人权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有益于我国商品房预售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商品房预售的法律性质商品房预售是一种特殊的买卖行为,其特殊性表现为:合同成立时商品房尚未竣工(尚不存在),而是在买卖合同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交付使用,并在约定或规定期限内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商品房现售,是指合同成立时商品房已经竣工(已存在),双方订立合同履行各自义务后,即可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为此,一些人  相似文献   

13.
预售商品房又称期房买卖,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尚未建造或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预购人,由预购人预付部分或全部房价款的行为。预售合同尽管有融资的性质,但其本质仍是买卖合同,笔者拟对其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我国对应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在商品房交易中难免产生大量纠纷。如何正确处理商品房销售中的相关问题和切实维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撰写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上的很多问题与风险都源于商品房的预售制度,鉴于当前形式下经营良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积累了一定实力,因此可以考虑取消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对此发表看法,各种不同的观点出现了激烈的交锋。虽然建设部后来明确指出,国家近期不会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暂时平息了这场争论,但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否应该取消仍然值得我们去恩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概念、特征、内容,探讨预售合同订立的有效要件,重点论述了订立商品房预售合同中产生的纠纷及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预购人的权利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7.
商品房按揭发源于英美法系,经继受英国法的中国香港的改造,20世纪90年代初,由香港传入中国内地,并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资金融通方式,对促进商品房流通,提高居民有效需求,改善群众住房环境,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蜀都房地产》2004,(A02):16-18
(一)预售合同属买卖合同。房屋预售合同签订时,房屋尚未竣工,预售合同的标的物有一个“成长”过程,但双方签约行为仍属买卖行为。购房者支付价款为了取得房屋所有权,开发商接受价款负有交付房屋的义务。预售合同有关付款、标的物交付、权利担保、瑕疵担保和违约责任等内容与一般买卖合同相同。实践中如遇到预售合同纠纷缺乏专门法律规定时,应按买卖合同一般规定处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远期交货合同,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的法律关系属于债券债务关系,预购方式债权人,其并没有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而是取得了所有权的期待权利。由于履行期限的时限较长,并且合同义务的履行的远期性以及房屋在物理形态上的不确定性,开发商的合同义务履行必须得到规制,因此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有效的避免诸多不必要的纠纷,维护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性,保护预购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完善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制度,建立起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充分维护商品房销售市场的秩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该制度取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得出当前商品房预售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以解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