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里白 《经济师》2008,(10):6-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研究员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对如何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看待房地产发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研讨会期间,本刊记者以访谈形式将其观点摘要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里白 《经济师》2003,(11):6-7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 2 0 0 3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 ,记者根据吕政研究员所作的“推进中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报告 ,以访谈的形式整理编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届论坛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和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决策参与者,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  相似文献   

4.
里白 《经济师》2003,(9):6-7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 2 0 0 3年中国社会经济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 ,记者有幸阅读了齐建国研究员所作的“2 0 0 3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对内需不足的思考”的报告。为突出重点 ,特以访谈的形式摘要编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广东经济》2013,(2):60-60
1月20日,来自分专家,在此间举行的“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上,对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主办的“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围绕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走势、“三农”问题、外贸、房地产以及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与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专家,每年在北京组织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和秋季座谈会。为了将分析与预测成果及时社会化,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南论坛》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1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暨江南发展论坛”(又名2001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报告会无锡分会场),将于4月20日至22日在无锡举行。届时将由中国社科院有关资深专家专程来锡作报告,欢迎各界人士参加。会场设在无…  相似文献   

7.
《经济视角》2002,(12):4-5
“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3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适逢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后召开。论坛会上,著名学者成思危、陈锡文、肖灼基、汪同三,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理论、新政策、新概念,作了精辟的诠释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经济视角》2011,(9):7-7
8月20日,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与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举办。会议公布了中国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共6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讨和展望,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视角》2009,(12):1-1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倒V型增长。增速将高达9.42%。此外,资产价格将持续上涨,房价也不会回落。”11月20目,在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如是预测。  相似文献   

10.
里白 《经济师》2006,(3):6-7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行使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税收收入也反映了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和走向。税收收入增长是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结果,也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张培森研究员就经济走势与税收收入做了分析与预测。现将发言以访谈形式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里白 《经济师》2002,(6):6-7
在 2 1世纪初期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其中 ,既有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结构性问题 ,也有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总量问题 ;既有明显的就业压力问题 ,也有潜伏的金融风险问题 ;既有水资源、石油资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问题 ,也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头绪繁多 ,我们应以什么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 2 0 0 2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的机会 ,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请他就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理论研讨会”于2 0 0 3年 1 1月 1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经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 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围绕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及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指出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 2 0 0 2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回升 ,2 0 0 3第一季度达到了 9.9% ,是 1 997年以来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2011)上,来自政府、学界的多位经济学家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展开研讨,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建育献策.如何回收流动性、缓解价格上涨压力、把握房地产调控方向,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每位经济学家都给出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编前寄语     
<正>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已连续3年快速增长,突破 了治理整顿期间停滞、疲软的局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伴随高速增长、基础产业“瓶颈”制约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物价上涨居高不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今年的经济走势,是目前各级党政领导、经济部门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应邀在江苏省社科院作学术报告,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改革与发展问题作了深刻的理论分析。本刊这期新辟的“特别报道”对这次报告会作了专题报道。江苏近两年也是高速增长,自去年宏观调控以后速度有所回落,当前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资金紧张、产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本期“江苏经贸”栏目发表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杂志社和国际合作局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于2004年12月10日在京召开。论坛以"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十一五'展望"为主题,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贸外资政策等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树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F0002-F0002
2014年中国经济将会怎样?“有理由乐观,但更需谨慎!”这是众多经济学家对当前各种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后的共同判断。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09,(11):6-6
金融危机一周年后.中国经济如何复苏?历时十多年的结构调整为何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流动性过剩是不是金融业当前最大隐忧?通货膨胀何时“杀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在新华人寿广东分公司主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业的发展契机》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高效发展.为此,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和《江南论坛》、《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改革与发展》等编辑部拟于1998年6月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2001年6月14日,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召开了“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的20多位专家学者,会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下半年我国经济走势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经济视角》2011,(8):3-3
2011年7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年中期)”如期举行。该论坛发布的报告归纳出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10个应注意的方面:一是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投资维持高位运行、出口处于常态化区域以及“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的协同效应”,确保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