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税收本质的重新思考——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理论争鸣,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间的内在联系已基本取得共识,实践中也早已确立构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改革目标,但在公共财政及其公共性内涵的理解上尚存分歧.囿于西方主流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视角,主流观点是从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效的角度来定位公共财政.但从制度视角来看,市场交易不是表面上的资源配置而是其背后的权利配置.排他性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与基础,而国家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都表明.政府既可能有效地保护产权,也可能出于短期财政需要而随意侵犯产权,而只有产权通过立宪层面对政府权力施以硬性约束时才能予以有效克服.因此,基于产权与税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新型税收本质观有利于在制度层面明确我国公共财政的立宪实质.  相似文献   

2.
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建立了公共财政制度。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政府收入支出制度。1983年,公共财政概念被学者翻译西方财政学时首次引用。近几年来,我国就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以政府职能为主线回顾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公共财政的经济学实质在于资源稀缺条件下有限理性选择形成的制度和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对公共财政理解的线索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与矫正政府失败.我国应建立"政府一财政一市场"的分析框架、注重部门问财政关系的处理以及选择以宪政为目标的民生财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路线及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剖析和改造。但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分析主要停留在有关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缺乏对微观制度的具体分析,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在微观行为机理及影响因素实证方面,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有很大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契合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具体微观问题的工具、模型及理论。将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表达工具和检验手段结合起来,就可形成更全面的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制度分析的严重弊端密切相关,同时与反凯恩斯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不无联系。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评和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制度及其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方面都有学术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存在理论误区和局限。  相似文献   

6.
《经济评论》2007,(4):68-73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一直奉行理性主义传统,并把确定性经济社会观、经济人假定和个人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硬核;而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又不断地把逻辑演绎、数学方法和博弈论纳入它的方法体系中。在如何对待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中,以揭示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演变为线索的路径可以让我们发现它的理论具有的特性。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传统,而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问题实现多样化,包括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 ,《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体系都属于现代经济学 ,但从研究方法看 ,《资本论》将人的权利与作用同物区别开来 ,才更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劳动等同于物 ,则显然是一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做法。在《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劳动价值论去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和根源 ,既可以为社会各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准确定位 ,又可以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理论的一切成果为我所用 ,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创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从经济学角度梳理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基础,从而分析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演进产生的影响,探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学逻辑,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经济学逻辑出发,仔细梳理了西方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发展与演进,探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经济学逻辑,为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学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自从亚当·斯密提出以来,受到众多西方不同时期的经济学流派的挑战和修正。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提出了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在综合比较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异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两者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贡献作用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主流与异端的分裂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实现了某些突破,但它从根本上仍是新古典精神的,理性—个人主义—均衡的分析框架和数学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其突出特征。而与其相对立的异端经济学各流派则坚持制度—历史—社会结构的分析框架和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按照这种区分标准,虽然目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仍被主流经济学所支配,但异端与主流的决裂已不可避免。随着主流经济学统治地位的逐渐瓦解,今后二、三十年的西方经济学,有可能进入一个多元主义的发展时期,存在着四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碎片化;多元化;重新起用政治经济学这个更宽广的学科名称;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对异端的综合。西方经济学界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融释放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一种解释经济体金融能量释放的理论。本文认为 ,金融能量是由经济体所拥有的金融资源规模及其单位金融资源的产出能力所决定的。金融能量的释放程度是决定GDP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建立了分析金融能量释放的理论模型 ,运用这个模型分析了金融能量释放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金融能量抑制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基本结论是 :要使经济体完全释放其所拥有的金融能量 ,关键是金融资源的使用权要实现竞争性配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财政学教学与科研逐渐摆脱了原苏联财政学体系的影响,全面转向以英美财政学传统为主要特色的当代西方主流财政学。这既加速了中国财政学“国际化”的进程,同时,这种以“英美化”为标志的“国际化”进程,也对当代中国财政学研究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在对当代主流财政理论两大源流--英美财政学传统与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的理论特色和历史演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财政学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近几年来的研究动态看,无论是财政理论界还是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如何建立“公共财政”上,把单一的“公共财政”作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唯一目标模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存在着面广量大的国有资产,这就决定了国有资产总量中除了非市场赢利性的部分外,还包含了巨额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因而我国在市场赢利性的国有经济基础上就必然相应产生“国有资本财政”。因此,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所构成的国家财政必然要实行“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特征和需要的财政运行模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资本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加强对国有资本财政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的理论建构;有利于巩固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矫正国有资本财政“越位”与公共财政“缺位”并存的格局;有利于澄清国有资本在市场竞争领域进与退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4.
财政透明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财政透明度是民主社会中更为广泛的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财政透明度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对财政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认为财政透明化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核心,对于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有积极性影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更多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治理再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财政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根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当今财政工作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其中心环节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是个空间立体模型,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和框架里的内容。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主要是指横向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纵向的财政支出规模;框架里的内容则主要是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公共财政被普遍认为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事实上,立足中国实际,考虑到目前财政体制、财力的可承受能力,谋求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更为现实、更具可操作性的研究思路.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从"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推动自身的体制完善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理解和考察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定位,据此设计出一套公共财政对和谐社会贡献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对1995-2004年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建立“财政社会学”理论框架和运用财政社会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三农”问题,包括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和农村、城市之间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绩效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和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意义,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