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房价收入比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合理取值等方面,将国内房价收入比研究中较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学者普遍认为中位数房价收入比要优于平均数计算的房价收入比,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合理取值范围应根据考察对象实际情况而定,所以更具体、深入、准确的房价收入比测算模型还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2.
住房问题是国家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房价的高低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供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房产税试点的实施,采用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支付能力指数两个指标,对我国目前居民房价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房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比较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支付能力的计算方法,辨析二者的关系及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研究目的:文献法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支付能力指数都是衡量住房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各有长处。研究结论:在可以获得数据的情况下,把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支付能力指数都计算出来,对二者的变动态势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获得对住房支付能力、住房市场运行态势的比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房价虚高已经成为经济学界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政府已经对虚高的房价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到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然而2006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那么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认为房地产业将持续高涨,市场将继续火爆10年或20年而不衰;也有的人仅看到去年三季度房屋销售下隆,就惊呼“房地产业的冬天来了”,预言北京今年商品要“大量积压”,要用“炸楼”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房地产一切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其规模已经超过更新改造投资,首次成为仅次于基本建设的第二大类投资,实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突破,从发展轨迹看,199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只有254亿元,相当于更新改造投资的30%,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5.6% ,到200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已经达到4984亿元,与更新改造投资(5108亿元)旗鼓相当,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15.1%,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1990-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22%《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长34.7%,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12.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4%,在各类投资中仍然遥遥领先,其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达到31%,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7.
房价一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银行、房地产商和消费者由于各自利益和立场的不同,对房价高低与否各有说法。目前,国内常常使用“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某一地区住房价格综合水平的指标,并且围绕着以“房价收入比”的高低来评判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展开了争论。那么,“房价收入比”是否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标准呢?如果不能或者不够合理,我们又该如何来衡量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8.
两三年前才四五万元一公斤的冬虫夏草,要是留着到现在身价可就翻了几个跟斗。从去年底开始的猛涨,到现在上好的冬虫夏草一公斤最高卖到40万元以上,相当于在长沙买套小户型住房。与此相应的是,长沙街头的冬虫夏草专卖店也从两年前的5家迅速增长到40多家。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人们在热烈地讨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特别关注收入差距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我认为,在分析收入差距的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时,有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出现的问题部简单地归罪于经济改革本身,另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改革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来对待:第一层次是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改革的成果,从而应该加以肯定。第二层次是属于经济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中国的改革只能采取双轨过渡的渐进方式,从而必然会出现利用双轨进行“寻租”等活动。在一定限度内,这可以说是改革所应付出的代价。第三层次是属于过高的代价,或者说是属于不应该付的部分,或应该防止和避免的部分。当然,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之间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清的,特别是难以量化,但我想从理论上讲是能成立的。而且,有一些“设租”活动,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住房改革中所出现的“设租”活动,应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房价在怎样一个区间内表示市场是健康的。研究方法:金融部门对个人还款比例的限额与购房模型。研究结果:适合中国城镇普通居民家庭的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为2.9—7.6。研究结论:全国整体的房价收入比并未明显攀高,但北京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越了警戒区域。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房地产产业特征决定房地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因整个房地产市场已融入经济市场和金融市场,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是抬高房价的重要原因,应回归市场理性,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达到人人都有房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徐州市地价与房价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徐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价、地价逐年持续上涨,特别是自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制度实施以来,徐州市地价迅速增长。因此,有些人把房价的上涨归因于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而归因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实施。本文从徐州市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入手,对此问题加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Granger检验的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目的:探讨地价与房价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在短期,武汉市房价与地价互为因果,其中地价是房价的Granger原因的程度更大;在长期,房价与地价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在利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宜多采用内生的政策工具;继续强化对土地投机的抑制政策,可相应减少政府用来“熨平市场”所需的土地储备量,以缓解土地储备资金不足之困。  相似文献   

14.
房价的一路攀升使得住房问题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持房地产的健康有效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本文首先阐述我国房价现状,然后从供需的理论和国际层面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最后是对房价走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黄石松  陈红梅 《中国改革》2008,(12):109-110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媒体和舆论乐于讨论和争吵的话题,比如2003年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2004年以来围绕土地实行"招拍挂"制度的大讨论,关于房地产商暴利的论争,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废""立"之争和"两限房"的利弊之争,关于开征物业税的讨论,关于取消商品房预售的论争,关于房地产限制外资的论争,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2007  相似文献   

16.
海南房价在2009年末开始非理性快速增长,有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发展趋势。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启动,房地产开发商借机操控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共同拉动了海南房地产价格短期内的非理性快速增长。海南目前高房价必须采取特殊时期的经济手段,同时综合法律和行政手段,合理地进行总体规划,规范土地市场管理、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等长效措施,合理规划海南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新的房地产泡沫对海南经济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相对过高.就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而言,联合国认定的合理标准是3∶1以内;世界银行认为应控制在5∶1以内.目前,西方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该指标大致在6∶1左右,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在8∶1~15∶1,平均水平在10∶1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在"新国十条"之后,出于对房价继续坚挺的疑虑,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人们都在讨论,会不会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在近期回应说,将不会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有人叹气,认为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或将又是一次"空调".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格局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以及房价的攀升。本文通过对二元户籍制度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对河北省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英俊 《农村经济》2023,(4):94-104
居留意愿到落户意愿转化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住房支付能力为切入点,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2017)匹配285个地级市宏观房价数据,对房价收入比与居留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房价收入比上升降低了有居留意愿农民工的城市落户意愿,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下结论仍成立。(2)房价收入比上升通过增加农民工本地买房困难感知、降低其社会活动参与和城市融入主观感受,进而降低其本地落户意愿。(3)房价收入比上升对新生代、高学历和本地无自有住房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抑制作用更大,对老一代和本地有自有住房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4)随着城市等级的上升,房价收入比对居留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本文研究结果为从完善城市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角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