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库业务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在国库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库业务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计,审查并评价国库部门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针对国库部门在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国库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国库部门的业务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内审部门开展国库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的实践,介绍国库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风险评价的标准及模型、检查测试方法等,探讨风险管理审计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经理国库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和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新形势下,发挥经理国库的“双支柱”作用尤为重要。文章在阐述经理国库业务审计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总结经理国库业务审计的现状和主要内容,提出当前经理国库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提出具体审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风险导向与成本预期:基层央行风险审计模式实践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货币调拨、支付清算和经理国库等职能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业务潜在风险,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难以满足基层央行履行新职责对内审工作的新需求,亟需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新模式.人行威海市中支探索实践的"点对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有效评估、以及对确定的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在防范业务风险和规范业务发展方面富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姜春 《济南金融》2010,(3):28-32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货币调拨、支付清算和经理国库等职能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业务潜在风险,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难以满足基层央行履行新职责对内审工作的新需求,亟需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新模式。人行威海市中支探索实践的"点对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有效评估、以及对确定的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在防范业务风险和规范业务发展方面富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金融经济(湖南)》2011,(11):134-135
在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控建设中,业务风险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内审部门作为监督重要关口,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新的内部审计模式,树立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本文以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审计为例,在构建风险导向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库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由于审计和国库面临的环境的一致性,导致审计方式、方法、重心的转移,因此内审部门必须拓宽审计渠道,提高人员素质,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强化内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本文介绍了国库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了国库信息化对内审工作的影响,并对国库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内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库经收业务、国库集中支付等业务由于数据量大、涉及面广,不容易找到审计突破口和审计重点。针对此问题,本文将引入大数据思维,基于Python语言和ACL审计软件对国库业务电子数据进行重点分析,为现场审计工作提速增效,开启国库会计管理现场审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金融会计》2008,(4):76-78
在新形势下,县支行国库业务量不断加大,资金渠道增多,人员变动频繁,不但给国库核算工作质量带来了压力,更使国库资金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国库业务的监督,有效控制国库会计核算业务风险,提高国库业务监督工作质量,增强资金风险防范能力,是县支库和管辖中支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刘伟  薛辉 《黑龙江金融》2005,(11):75-75
一、目前县级国库资金风险或潜在风险的 成因 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和汇划途径的改变使资 金风险点前移。仅就县级国库而言,国库资金清 算和汇划“废除”了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 式,启用了“同城票据交换”和“国库内部往来” 两种资金清算方式和汇划途径。从此,国库部门 便处于资金清算和汇划的最前沿,其直接参与 同城清算以及与管辖国库之间的预算资金收人 或拨付业务、国库“印、押、证”的管理、处理暂收 暂付、查询查复等重要会计事项业务,无疑增加 了业务风险隐患。突出地体现在挂账、解挂账、 异地拨款和查询查复等业务操作上。  相似文献   

10.
一、国库业务潜在的风险隐患 (一)制度风险不容忽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被广泛应用,现有制度还不能对这些业务进行比较有效、准确、全面地规范,国库业务的信息技术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盲区。一是《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的运行,拓展了许多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很多业务环节还处于摸索过程,一些相关的内控制度尚待建立或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国库的会计核算质量,也容易造成风险产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财政国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库业务内容逐渐丰富,业务量日趋增加,特别是国库加入同城清算、开通国库内部往来、参加全国大额支付清算系统等多渠道资金清算方式的运用后,国库资金风险点增多,风险隐蔽性更强,防范风险的难度加大,加之现行管理系统国库信息传输不及时,极大地制约了当前国库业务地发展。对此,我中心支库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国库事后监督是指事后监督员依照国库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及制度,对国库办理的各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及时、全面、连续的监督,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和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随着国库内部往来业务的开通,部分国库业务参加了同城票据清算,使国库资金风险加大,基层行的国库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国库参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完成异地间资金往来业务处理,实现跨行间异地资金的即时汇划、即时清算、即时解付的需要。它的推行将国库业务与支付结算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国库资金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国库资金运转效率、防范国库资金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库业务参与到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风险隐患,有可能会引发支付风险。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库业务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探寻,结合基层人行现状作一些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国库参与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后的风险防范和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 C B S(2013年7月在辖内上线成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T IPS(2012年7月在辖内上线)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 M IS等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逐步实现国库核算数据的纵向集中和财税库银业务的横向联网,有效促进了资金及管理风险控制由"人控"向"人机两控"方向转变,提升了国库业务处理的集约、高效和信息共享水平,但同时我们在审计中也发现新系统上线后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国库业务的发展和国库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成为国库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基层国库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国库资金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以适应国库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作为专门办理国家预算收支业务的预算执行机构,具体承办国家预算的收纳、支拨和退付等业务,伴随着财政预算收支业务的增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量也不断加大。近几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把黑手伸到了国家金库,贪污、盗窃、挪用国库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国库资金的风险性正面临着日益加大的趋势。国库资金的风险呈现出隐蔽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何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崔文瑞 《西安金融》2007,(12):45-46
国库风险是指国库部门在办理预算资金收纳、拨付及国库资金清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国库资金被延误、挪用、占压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库资金风险防范重点在基层,如何防范国库风险,提高国库工作质量是基层中央银行一项十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通过对基层国库风险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防范基层国库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国库创新考核评价树立创新理念,发挥方向标作用和规范作用(一)国库创新考核评价树立了创新理念。随着国库业务电子化建设的深化、国库管理制度的变革,国库资金风险点增多、风险隐蔽性逐步增强,客观上促使国库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开展国库业务创新,促进国库业务发展成为了基层国库的共识,创新理念在国库部门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自2006年开始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业务,2012年,省级财政可以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试点。文章在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业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从审计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库资金风险是指在国库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因制度、管理、人员、技术等原因造成国库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近年来,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库核算手段日新月异,国库改革与创新业务不断出现,国库资金风险的形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全面认识并切实有效地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保障国库资金安全,对于保持国库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