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镇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农村城镇化,关键是要发展农村集镇,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拥有耕地的集镇居民,利用集镇发展的优越空间,带动农村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为我们在水电开发中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指明了方向。水电开发中的移民搬迁安置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进行移民搬迁安置时,国家要对移民的集体土地、林木、专项设施、房屋、集镇恢复重建等给予补偿,同时对移民搬迁安置…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巴中市分行共向全市5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授信39.9亿元,全年累计投放到位贷款19亿元,有效支持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冬日大巴山的山腰上、公路边,一个个农民聚居点建设正如火如荼有序推进,这里是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安置点。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民生工程,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获得了农发行四川省巴中市分行  相似文献   

3.
水电资源开发是我国能源政策的必然选择,现有以异地搬迁安置为主的移民政策存在缺陷.就地靠后安置是在水权制度下体现国家永电资源所有权的制度创新.本文从水权的制度视角提出了水电工程移民就地靠后安置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波  余文学 《水利经济》2007,25(4):78-80
通过对浙江省SX水库两个不同地点的移民村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由于安置地点选择不同所造成生产、生活巨大差异的成因,提出:移民安置点选择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移民规划的科学性、加强移民安置适应性教育及加强安置区有效资源的开发,以生产安置带动生活安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完成“搬身体”“搬物体”后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仍然面临“搬文化”“搬人心”,以及内生动力激活及社区秩序重建等现实挑战。在构建“空间-主体-公共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S社区的个案经验,考察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从现实经验来看,易地扶贫搬迁首先表现出搬迁群众主体在承包地、集体资产、公共服务、家庭生计、户籍身份等方面,依然延续着迁出地原村庄空间导向的行动逻辑,使得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面临“无主体性”困境。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表现出“组织翻牌”与居委会“缺位”“意识阙如”与业委会“缺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与行动网络“内聚”等“半融入”特征,导致安置区空间导向的社区公共性无法重建。另外,“无主体性”与“半融入性”在实践中会诱发安置社区返迁、返贫以及其他社会稳定风险。因此,要突破“无主体半融入社会”秩序重建困境,必须遵循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规律,聚焦搬迁户主体性再造与安置社区公共性重塑,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既要转变治理...  相似文献   

7.
陈绍军  雷鸣  孙杰  汪馨 《水利经济》2022,40(6):95-101
水库农民搬迁失地后,如何解决移民安置的土地调配问题,预防搬迁致贫的风险,对移民生计恢复和生产安置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平桥水库移民安置区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移民基本特征、农地资源禀赋、农地流转条件及环境感知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民市场化土地流转转入农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民家庭结构对农地转入意愿有显著影响,融资机会能明显提高移民农地转入意愿,征地前土地资源数量和转入的农地价值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政府补贴、社会养老保险和农地流转组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建议应因户施策,合理引导,增加融资机会和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土地依赖性,完善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米雪燕 《水利经济》2015,33(1):63-68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是国家强制取得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由于土地征收的强制性,征收过程极有可能使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甚至会威胁到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因此征收过程经常会伴随社会矛盾及纠纷.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征收纠纷的特征、纠纷产生的原因以及现行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纠纷化解机制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特困山区,中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工程,让"深山群众"安心"出山",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脱贫致富。如果易地搬迁是精准的"一次性输血",那么让搬迁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实现"稳得住、富起来"的愿景,则能使其真正拥有可持续"造血机能"。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现阶段的发展困境,分析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政府和第三方实施专项"造血扶持"政策的方法,为稳定搬迁农民的城市生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水利工程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自觉行为,而移民安置则是此项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为了改善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对生存条件作出的必要调整。由于调整,移民则不自愿搬迁出原来已适应生存的环境。移民到了新的环境,能否适应、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涉及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问题的分析。如果搬迁前不对安置区进行环境容量分析,造成超容量安置,那么移民就得不到稳妥安置,就会造成移民的返库倒流、被迫转迁等现象。因此,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是搞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也是移民安置规划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移民户视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移民的角度对移民搬迁安置进行经济分析,以三峡库区移民后靠,外迁和自谋出路等多种安置方式为待选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移民户搬迁安置的基本目标,对搬迁安置的成本与效能给予正确的识别与计量,分析各方案的目标达成度,对不同目标赋予权重经验值,计算方案总效用值,选择最高效用值方案为最优方案,最后以实例说明此经济分析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俞科  余文学 《水利经济》2013,31(3):65-68
结合实际案例,用熵信息修正由AHP方法确定的评价模型中的指标权重,对水库移民安置效果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搬迁后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较快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三种新的土地征用模式 :嘉兴模式、南海模式和芜湖模式 ,这三种模式在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方面并没有做到很大的突破。现实征地拆迁安置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征地拆迁政策需要统一 ;(2 )征地补偿款分配矛盾突出 ;(3 )以往的遗留问题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情绪。对征地制度和拆迁安置工作的建议 :应建立严格细致的土地征用公示制度 ;完善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建立永久性或者加强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拥有程度 ,同时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 ;政府要在征地安置中让利于民 ;失地失业人员安置要实现良性循环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外迁安置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现状,三峡办外迁司组织外迁安置的11个省市对部分外迁移民搬迁后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收入恢复质量和安置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政府组织的外迁农村移民,经过近5~10年的生产生活恢复,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比较满意,移民与当地干群关系比较融洽,移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整体反映外迁移民安置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黑龙江垦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居民点整体撤搬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为早日进入垦区示范小城镇行列,海伦农场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二区一镇"总体发展框架,出资30万元聘请北京圣帝国际建筑规划公司,对场部小城镇和2个拟保留管理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修编。农场以搬迁撤并、集聚人流物流为出发点,加速了居民点撤搬步伐,2008年,农场整体搬迁居民点3个,搬迁总户数337户,拆迁住房18428.6平方米,其中泥草房3670平方米,旧砖房14758.6平方米。  相似文献   

17.
易地搬迁迁出区耕地的良性处置,既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更是预防化解脱贫户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四川和贵州两省39个大中型集中安置区1149户搬迁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Probit模型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带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研究发现,新型主体带动显著提升搬迁户维持耕种的概率,遏制搬迁后耕地撂荒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主体带动对安置距离较近的搬迁户有偿转出耕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对较远的搬迁户维持耕种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主体通过提高感知收益、改善技术服务和市场进入条件,以及替代稀缺劳动力助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旦新型主体带动中断,搬迁户倾向于放弃耕种,增加耕地无偿转出。本文建议支持“中坚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支持新型主体以服务带动搬迁户;创新流转返聘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建立新型主体联农带农动态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分析了移民搬迁前后的耕地面积、土地种类、种植种类、耕地条件、生产成本、销售单价等变化情况,介绍了移民的非农经济情况,对比了移民前后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出贫穷、缺乏生产开发的基础和生产技能等需要重视的移民后扶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移民搬迁的迁入区条件有较大差异,致使移民户收入差距拉大。以宁夏为例,采用典型调查法选取"十二五"期间移民搬迁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移民安置点,设计出反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将不同安置点划分为4类,比较各类特点以及农户生计特点;对分布在四类安置点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用描述统计方法比较家庭收入的均值和标准差,反映不同迁入区移民户收入来源及其差异,并对差异原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移民农户收入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各类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政策扶持差异而导致移民收入有较大差距。移民区公共投入建设的力度、政府组织培训、劳务输出对移民收入及来源有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基础也直接影响到移民的收入水平;移民户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2)移民区后期建设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改善条件,加大资源条件差的安置区的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产业培育,引导致富;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农民培训;重视移民区社会管理,健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谐新村。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移民在搬迁和安置过程中完成社会适应性调整 ,是移民安置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小浪底水库移民规划 ,分析、总结了社会适应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对非自愿移民安置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