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2.
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耕地的基本状况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战略性的目标。目标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经济、法律的措施,保证我国现有耕地的面积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意义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耕地总量”认识,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即占用和开发要平衡;第二,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通过严格控制占用数量、盘活存量和土地整理等措施,使耕地总量有所增加。从“动态平衡”认识,也包括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 ,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 ,大战略”与土地基本国策相结合 ,即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保护耕地 ,同时又能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则成为人们必须回答的一大课题。本文仅对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一新的理解。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 ,1 997年 ,中央提出了在全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决策。小城镇建设既要保护耕地 ,又要保证小城镇发展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因此 ,小城镇…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奋力前行,时隔卅年,再次将变革的目光投向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誓言般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耕地保护在"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被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6.
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失败”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产品利用率降低。耕地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我国,耕地保护中的政府失败是由部分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耕地保护、形象政绩工程占用大量耕地、非公共目的征地现象严重等问题造成的。即由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失效、政府的内部性和寻租行为等导致了耕地保护中的政府失败。为从根本上保证政府耕地保护不失败,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弥补制度缺陷,从而约束政府及其官员行为。 相似文献
7.
8.
湖南省石门县是个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庄园的山区县,其耕地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全县可供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大举措.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能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升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能力,是国土部门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和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的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环境健康的瓶颈:工业化城市化使部分耕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快速递减,耕地低效利用、掠夺式经营广泛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侵蚀着土地生产力、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据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以期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系统探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规范体系,推动其真正见效。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映现出从“参考借鉴”到“本域深化”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权责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体现了对正义的价值追求,契合了党领导政府的政治体制,有助于解决当下耕地保护领域责任承担主体错位、责任承担程度失衡、责任追究力度偏弱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结论:对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立法形式规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强化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终身追责制度等配套制度多元推进,展示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新法治姿态,有效推进耕地保护目标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地资本化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14.
集成曲线估计模型和灰色数列模型,研究耕地总量在1983-2006年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在2010~2020年间的变化态势,分析政府行为在耕地总量减少中的责任和在保护耕地中的作为.研究结果:2020年耕地总量可能低于新的耕地红线,政府对耕地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林地流转市场的政府干预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为理论依据 ,分析了目前南方山区集体林区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提出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来规范林地流转市场运作、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研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边界,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研究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模型,通过建立边界分析函数确定耕地资源占用的经济边界和停滞时间。研究结果:在维持目前相对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昆山市经济发展正逐渐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方向发展,单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发展角度来说,昆山市耕地数量将在250843.7—24637.8 hm2间达到边界值,此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提升将不再依赖于耕地占用;达到边界值的时间大致为2011—2012年左右,且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边际耕地占用比地区生产总值的边际耕地占用更早达到边界值。研究结论:耕地面积的变化存在着类似环境的库兹涅兹曲线,曲线拐点出现时刻即为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间,该时间点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有关,同时受到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力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储备融资政策“贷转债”和“债转禁”两次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现实影响,探讨土地储备融资政策的可能改革方向。研究方法:针对2012—2021年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时间断点回归、随机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注意力分配理论,构建了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理论框架;(2)短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190.579)和“债转禁”(-280.515)变化对土地出让面积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长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负向影响土地出让面积(-0.352),“债转禁”正向影响土地出让均价(0.428)。研究结论: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可能将在各个维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造成未来土地出让面积的持续下降和土地出让均价的持续上升,因而应当审慎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发展用地诉求,以“保障公益、适当弹性、引导分配、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土地储备融资政策改革,保障土地储备项目可持续运作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对切实保护耕地,控制城市的无度扩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耕地减少突破规划控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理念、方法,规划的基础工作和规划实施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以期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元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2):1-4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建立耕地的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新机制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结果表明:耕地基准面积应作为考核区域耕地数量、质量是否平衡的指标;依据不同等别的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不同等别的农用地以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的可比性指标,确定农用地等别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的机制,耕地储备库按基准面积统计管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时必须先取得耕地储备库的指标;采用标准样地对比法评定建设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等农用地宗地评估,可以弥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比例尺过小、难以实地定界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