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对经济学分析问题很有帮助。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经济学特别依赖于数量化的分析,这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形成了补充。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快乐和冲突的经济学”。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快乐,特别是冲突的决定有很多理论工作。比如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做一些关于博弈的模型来讨论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利益集团之间是怎么斗争的。我今天主要讲的不是理论的东西而是实证的结论。我的副标题是“中国如何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从1988年发表第一篇系统经济学方面的文章算起,迄今已近20年。在这过去的20年里,虽然中间有插曲、有波动,但是,专注系统经济学探索的主线始终没有变。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学术研究不仅要insist,更要focus。  相似文献   

3.
蔡国庆 《经济论坛》1996,(20):16-17
名牌商品的经济学特征蔡国庆一、价格特征。绝大多数名牌商品的价格刚性大,且比同类商品要高一些。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是由于:第一,生产厂家从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制造、检测试验、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中,所投入的财力和物力要比一般商品多;第二,用于传递商品信息...  相似文献   

4.
唐老师要我给大家讲一讲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大家是学科技哲学的。我想也好,因为经济学是科学,给大家讲一讲经济学的方法论,还算是正题。我可能不能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讲这个问题,我仅就经济学来谈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不妥之处,你们批评。  相似文献   

5.
张曙光 《经济学》2006,5(4):1343-1356
20世纪90年代,笔者撰写了不少经济学学术书评,评论过当时出版的一些比较优秀和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并结集出版了《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6)及其修订版《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9),笔者也博得了一个“批评家”的雅号。但是,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也浮躁起来,好的著作不多,像样的书评更少。一些人请我写书评,有的被婉言谢绝,一些应诺的评论之作,也以批评为主,比较尖锐的,如:2002年写的《金融托管:理论与实践——兼评(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2005),《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制度分析的最新发展与(制度经济学三人谈)》(2005)。最近,读了王曦的大作《中国转型经济总需求分析:微观基础与总量运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总需求》,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觉得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一部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著作,有必要予以评介。一方面对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给以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想借此讨论一下经济研究的道路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批评“主流经济学”比较时尚的时候,我有一些疑惑想提出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7.
广大的读者、作者朋友们都知道,《经济管理》是一份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半月刊,近些年坚持在年初把全年的重点选题发布出来,以对来稿和阅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2008年度选题发布我们作了一些改革,只提及大的方面,不具体列示选题条目,给作者以更大的发挥空间。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一、选题应符合《经济管理》的特色定位《经济管理》覆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侧重管理学,致力在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及其紧密相关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某些专业领域体现中国水平。当然管理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都是刊物要反映的,但文章要有经济管理的风格。我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关系,党国英先生已论之在先,我想换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学习者,不敢给人教诲,从学习现代经济学的艰难经历中,谈些体会,抛砖引玉吧。本文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作个评价;第二,在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面前,给学生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学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它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给学生讲授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的学问,它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俨然已形成了“经济学帝国”。经济学家们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生活,都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我时常试图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以期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人口方面一般遇到的问题有:人口素质问题,人口向城镇转移问题,人口大流动问题。有些国家因其国情还会出现人口高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问题。直观而言,工业化属经济范畴,人口属社会范畴,两者联系紧密并相互渗透。因此宏观而言,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社会过程。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是一门经济学,可称之为人口经济学。就这层意义讲,工业化与人口问题就必须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人口素质问题古人云“人多势众”,可是在工业化过程人多并非势众。人口促进工业化的关键在于人口素质。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前…  相似文献   

11.
“一杯茶,一首歌,一本书,读后感……”这是我在领军班企业五期的QQ群里挂的群信息,放假的这三天我呆在办公室,坐靠在沙发上,听着邓丽君的歌曲,喝着龙井茶,仔细品研保罗海恩写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我在硕士读过萨缪尔森的原版《微观、宏观经济学》,在博士时读过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原理》。我这次一拿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被它深深吸引,它从一个个很简单的生活中的故事,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由小见大,由简入深,实乃一本难得的经济学教材。  相似文献   

12.
于光远同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宽,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涉及各个学科,其中经济科学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而在经济科学中他的研究又涉及各门经济学科,其中有些学科原来没有,而是他创立的,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士经济学等。要对他的研究作出评论,绝非哪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即使是经济科学也一样,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有他那样渊博的知识,研究过那样多的学科。我也算得上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要我对他在经济科学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3.
上周自南昌出差去上海,途中空闲便拿出夏业良先生的《经济学能做什么》翻阅。邻铺一女子,年龄大约二十七八,气质较好,但形容有些憔悴,正在读《环球时报》一篇关于台海局势的文章。途中,互换阅读物,开始交谈,话题便是台海局势。是战?是和?是统?是独?我用经济学的眼光进行了一些分析,女子感到我的分析方法另辟蹊径,我的结论新颖独到,于是说:“想不到经济学如此有趣!不知是否可以解释情感方面的问题?”旅途劳顿,单调困乏,我一听有情感故事大餐共享,岂不美哉!连忙说:“应该可以,但结论是否正确还要你自己去评判。”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 2005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回答采访者的题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谈话,先在网上传播,随后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和《经济研究》第10期公开发表,他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问题,即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的问题,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刘国光的“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排斥和边缘化、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也发表了文章,公开反驳刘国光的观点,将争论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场大争论。  相似文献   

15.
早晨6点醒来,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不禁想起了以上的题目。回想起来,从高一接触政治课的“经济常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一部分吧),到高二时自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经济学家茶座》,到最终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综合文科班,开始正式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四年有余了。可以说,这几年来,经济学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的学习不断地焕发出精彩,也让我不断地成长、进步。在这里,我想首先感谢当初支持我选择经济学的许多同学和老师,更要感谢引领我进入经济学殿堂的许多读物和长辈,特别是《经济学家茶座》以及董新兴编辑。  相似文献   

16.
正我并不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所以今天我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检索西方的文化,思考西方学科跟经济学之间的对话,分享我从思考中得到的启发。从根本上说,我做宗教学、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在做比较研究。做宗教学、比较文学一定要找一个参照。我觉得西方经济学中这种参照的例子非常之多,但中国经济学家比较少讨论经济活动与人类精神活动之间可能的关联。我觉得经济学背后有一种更复杂的原因、更复杂的深层语境,包含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从宗教学角度来看宗教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联,人类学家可以从现代的契约追溯到传统的圣约。我觉得契约从形成过程中就有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学患有“贫史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中国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有了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样高标突兀的高层次的研究机构,有了  相似文献   

18.
好几次当一个新朋友得知我是学经济学专业时,往往显得十分有把握地对我说:“哦,学经济学的,那你生活得一定非常实在、精明。”每次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感觉这些话里面含有言外之意。据我的理解,这些言外之意似乎就是学经济学的都是实用主义者,在这些实用主义者的生活词汇中,充满的是成本、收益,甚至“我的眼里只有你——金钱”,而找不到情趣、浪漫、享受,所以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一句话,学经济学的缺乏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学经济学的人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误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有这种误解的人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故在此专门谈谈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9.
曾有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朋友不解地问我:“你们写文章怎么都是合作的?”还有一次,我在学校的一次座谈会上倡议要加强学者间的合作,一位来自人文学科的同事不以为然,他认为研究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事儿。 经济学界的朋友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仅署一位作者名字的真是少之又少,到了国内,却成了奇怪的事。其实,这是有原因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非常复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也已经使其自身进入了复杂的阶段。比形式上的复杂更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知识非常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和经济学家队伍及其结构的变化 ,一些人提出了“经济学本土化”或“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我的理解 ,这一提法必须以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和解释、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要创建的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对解释和解决重大经济现实问题有用、而又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的经济学体系 ,而不应该是为了求得中国经济学家的某种心理平衡 ,也不应该把获得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奖看得太重 ,视之为衡量是否创建了中国经济学的唯一或重要标准。当然 ,更不能理解为创建一个封闭的、只有中国人才能接受的经济学。我们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