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传统"苏南模式"的神话 苏南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这里的乡镇企业曾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占尽风光,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与浙江温州地区以个体经济与股份制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很不相同.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人们常说的内涵各不相同的"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较之备受争议的"温州模式",打破了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又继续高扬着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旗帜的"苏南模式",在改革前期曾经获得了更多的青睐和说法.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是以苏南地区为策源地的,它开拓了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又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成功之路,在80年代中期就被学术界概括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催化分工分业,实现农  相似文献   

3.
一乡一品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杨丙见/山东财政学院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它来势迅猛,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既推动了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已超过“三分天下...  相似文献   

4.
说起战略性调整,不能不说说锡山的乡镇企业。锡山市是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70年代无锡县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立刻“村村办厂,处处冒烟”,社队工业如满天星斗。由此演变而来的乡镇企业,在锡山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80年代中期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弱点的日益暴露,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以致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  相似文献   

5.
新苏南模式藏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上海经济》2005,(1):24-26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曾一度沉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外向度直线提高,发展重心也转向城市,地域板块重新整合,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80年代开始,全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经济膨胀的影响,以异常迅猛的速度扩展,尤以1988年更为突出。以上海为例,1988年全市工业增长10.3%,乡镇工业则增长43%,高30多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尤其是城郊为大工业配套服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城市工业的扩张或收缩的影响和牵制,因此,当1989年开始的国家宏观紧缩以后,乡镇企业便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1990年上海乡镇企业增长0.3%,同1988年的43%相比,回落了42.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净流出20世纪80年代,由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三要素都在农村,当时的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高于城市。过去的城乡差别是1∶2,现在是1∶6左右;现在经济年增长达10%左右,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而80年代,乡镇企业年吸纳1000-1700万人就业。办乡镇企业,土地不要钱,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国家还对乡镇企业进行扶持。80年代,城乡收入缩小,内需扩大,农民手中有钱,甚至出现了短缺经济。当时的技术人员都是宝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中国的乡村是一片净土,它代表着美丽、清新和诗意。如今,乡村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大面积难题。农村污染之忧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先上车、后补票",  相似文献   

9.
1923年,—位名为伯吉斯的美国社会学家提出,一座城市的核心区域应该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发源地,无论是从交通、产业、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应该舞动着城市的发展。因为这里是商业最聚集的地方。他认为,一座城市的发展应该以此为核心,呈"同心圆"的模式向外扩展。对于这个"圆心",伯吉斯为它命名为"中央商务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对城市核心区域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同时,它还有一个时尚且国际化的名字——CBD。  相似文献   

10.
自9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一种"新兴工业",其中发展得最快的当属资讯工业,它被称之为"90年代台湾引人注目的明星工业."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南沿海贫瘠的土地上,崛起"温州模式"后,即成为人们争论的一大焦点.赞成的人认为那里"小商品创造出大市场"是"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之路".反对的人认为那里"私营经济泛滥",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的邪路".1984年起我省领导林若、郭荣昌、杜瑞芝等同志先后到温州参观考察,省委曾提出广东发展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可重点学温州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发展》2001,(4)
东北财经大学陈兴撰文指出:乡镇企业在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商品市场、聚集社会上的分散资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乡镇企业加以改造和指导。第一,与城市大工业联合。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设备陈旧,大部分是60年代以前的产品,但是,区内的众多三线企业却闲置了数量巨大的先进设备。因而,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要根据实际可能,主动与城市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第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股…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区,又有别于"贫民窟",它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突显出来的一类异质于现代城市的聚居区。目前,"城中村"在发展中呈现的混乱、无序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对其改造要求也日益迫切。文章主要就"城中村"目前存在的类型和整治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促进西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县都以圈地的方式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1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由于对外招商引资的单一战略模式,使得许多工业园区的发展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甘肃省秦安县总结过去发展工业的教训,从1994年开始坚决调整县域工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模式,通过政府对国有企业土地的灵活运作方式,建立工业园区,把有发展前途的乡镇企业搬迁集中在工业园区内,迅速形成乡镇工业集群经济的良性发展机制,使全县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实践证明,甘肃省秦安县通过政府运作发展乡镇企业集群的…  相似文献   

15.
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不同特征 苏南模式的特征 苏南模式的雏形产生在计划产品经济时代,从1953—1978年,苏南农村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房养老"又被称为"倒按揭",是于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新概念,在美国发展得较为完善。普通养老保险仅仅保障了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而该模式使老年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尝试推行该模式,但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为此,我们应尝试剖析其深层次原因,依据我国现实情况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两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也为城市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初始条件;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国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扭转了明清以来中国农业高土地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紧密结合的"农业内卷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正> 常州市是江苏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曾为创造闻名于世的"苏南模式"作出过贡献。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南模式"面临诸如所有制结构单一、动力机制减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自1993年以来,常州市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重庆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工业为主体的重庆乡镇企业,作为重庆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制于国民经济和重庆工业的总体增长和结构变动,反过来又对重庆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重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城市工业的动态协调关系。这是作为乡镇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重庆乡镇企业多年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重庆乡镇企业过去因受资金短缺的掣肘,主要是根据短期效益来选择投资领域,从而未能与城市工业实现合理的分工,城乡工业之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过去相比,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大局.运用演化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和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理论,来分析乡镇企业处于新环境下的发展情况.随着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组织交易方式,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买方市场格局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对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确立日益表现出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