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古村落是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生活聚居在这一区域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和营造智慧.文章主要在对黄河流域晋陕两省的相关历史文化古村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古村落规划、建筑、信仰等方面探析历史文化古村落反映出的生态文化取向和生态智慧,进而梳理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古村落的生态文化理念,以期对黄河流域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古村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老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古韵生态以及历史价值,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并呈不断升温的发展态势。在分析恭城红岩古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红岩古村发展旅游的可行性条件,并就其旅游开发的具体思路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 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 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 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 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 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 “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 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 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建业  周秉根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24-126,219
古村落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走马塘,一个占地仅11hm2的浙东田园古村,在千年间共走出了76位进士,令人感叹不已。其天圆地方的选址布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与艺术风格,都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尚需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的热点,具有遗产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以利益主体理论为基础,结合古村落旅游的特殊性,以西递、宏村两座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为实证研究,从居民收益、经营运作和利益协调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保护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前提、利益协调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营运作能力决定旅游发展的高度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认识旅游-社区互动机理,以人类生态学中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的思想为切入点,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古村落”空间社会过程可解读为:旅游种群入侵到古村落社区,与社区种群发生生态位重叠;在生态学竞争排斥法则作用下,社区种群被旅游种群挤出古村落核心区,而在古村落社区边缘重新安家,旅游种群继替社区种群迁出后留下的生态位空间;最终,古村落社区以宗祠为中心的宗法型空间重组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区、官川新区、政务新区等构成的旅游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村落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但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却在生态环境、村落布局、宗法制度、民俗民风、建筑风格上都保留得非常完整。通过以流坑古村为例在分析了中国古村落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流坑古村的价值特色,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思考--以流坑古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古村落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但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却在生态环境、村落布局、宗法制度、民俗民风、建筑风格上都保留得非常完整。通过以流坑古村为例在分析了中国古村落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流坑古村的价值特色,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主要是通过对仿古村落乡村旅游的背景、形式与意义的研究.来探索新的乡村旅游模式,从而改变单一的与生态有关的乡村旅游模式,进而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经济与文化支持.在全域旅游的概念与政策支持下,通过旅游来脱贫,提高文化氛围,使乡村旅游通过仿古村落的进一步建设,与单一的生态农村旅游模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10.
田金霞 《经济师》2008,(6):246-247
阳山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文化品住高,特色鲜明,旅游开发应遵循突出“和”文化原则、乡土性和原始性原则、参与性和体验性原则、保护与开发协调原则,坚持创新,突出特色,高点规划,塑造形象,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充分展示“和风古韵,魅力阳山”的形象,全力打造“中国人文生态第一村”,努力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人文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文生态、创新思维、人文思想为理论依据,着重从商旅文化、农耕文明、耕读文化、国学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民俗活动、节事旅游、观光农业、院落经济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古镇古村落旅游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古村落旅游持续发展,古村落旅游日益受到学者关注,论文对近25年来古村落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古村落旅游研究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古村落旅游研究从2006年始逐渐增多,2014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发文的核心作者群明显,但作者间联系较弱,合作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3)发文机构多分布于南方地区且合作强度弱;(4)研究热点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价值、古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古村落旅游市场、古村落旅游管理与社区参与及古村落旅游与国家战略,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多学科交叉趋向,研究内容与时代发展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从"内损性—暴露性"两个维度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子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所构建出的16个因子进行分析,绘制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依据解释结构模型图显示的分层结果得出各脆弱性影响因子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结果显示:(1)拆旧建新、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旅游开发增加古村落保护资金、洪涝和火灾等威胁古村落的长期保护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表层直接影响因子。(2)建筑材料抗损性弱、村落人口空心化、村落人口结构改变、旅游开发对传统建筑的破坏以及旅游开发弱化村落气息和氛围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间接影响因子。(3)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不太认同、旅游开发导致村落环境压力增大和商业气息变浓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决定性影响因子。(4)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重视不够、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以及快速城镇化对古村落带来的冲击是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的深层次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腊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11,31(11):1923-1929
近年来,北京山区沟域经济蓬勃发展,这对山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沟域经济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原生态保护的一致性、特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性、旅游价值开发的紧密性、社会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互补性等内在关系.从古村落结构、古村落文脉、古村落活力等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专家评分法,得知当前北京山区古村落价值高,具有保护与开发的价值.针对北京山区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保护与开发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完善规划编制、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培育沟域经济发展的古村落产业、对古村落个体实施整体建设,实施科学定位和错位发展等方面着手,对北京山区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促进沟域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富阳龙门为研究案例,基于地方依恋概念,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旅游开发态度,探讨了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依赖(A)、地方认同(B)与居民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态度(C)存在正相关关系;(2)地方认同(B)比地方依赖(A)更能影响居民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态度(C)。对此,本文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旅游开发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居民的古村落满意度,更有效地推动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典型模式及其对山区古村落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沟域是山区古村落分布的理想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可为山区古村落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保护山区古村落是沟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点。在分析沟域经济典型模式(文化创意先导模式、特色产业主导模式、龙头景区带动模式、自然风光旅游模式和民俗文化展示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沟域经济典型模式对山区古村落保护的启示,即注重生态保护、激活文化潜能、开展差别保护、发展特色产业、展示个性元素。  相似文献   

17.
江南古村落包括荻浦、深澳、徐畈、环溪,2006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深澳被建设部、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域内保存良好的明清期间古建筑140幢,民国时期的古建筑60幢,单体建筑及聚落形态保存较好,是徽派建筑与浙西文化的完美结合,面对这样一宗庞大的珍贵遗产,保护无疑是第一责任。但是守着金饭碗并不能给村民带来"实惠",近年来美丽乡村吸引到的游客也没有机会一圆入住古村之梦,而一些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唤醒古村落这个沉睡的资本,成为江南镇着力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江南镇从激活闲置古建筑入手,理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落实管理责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循环保护的富民之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标准,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倡导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9月,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桐庐县召开,桐庐县江南镇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深澳古村落,以溪村、荻浦村两个村作为试点项目。凭借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挖掘古村落的深厚底蕴,以闲置古建筑为切入点,坚持"创特色、出精品、求创新",展现了美丽乡村富民建设的新契机。通过形式多样的古村落循环保护,递出了文化特色与产业循环的金名片,引起了全省乃至周边县市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古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民风民俗等资源优势受到国内旅游的重点关注,但大部分地区的古村落保护实践与经济开发的认知还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如何在不破坏古村落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原真性视角出发,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现有的问题并结合古村落原真性要素,提出以古村落原真性为核心的古村落存续策略,探究古村落今后的发展道路。希冀为古村落未来的保护规划与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解决古村落群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深入分析古村落群旅游开发现状和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从区域整合和内在机制优化两个视角出发,对其深度开发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剖析和总结,认为皖南古村落群旅游深度开发应强调其区域性、文化性和国际性,并通过内生式发展与广义BOT模式,最终实现开发主导权利的本地回归.研究为旅游地整体升级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系统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古城、古镇、古村是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高度整合的产物,是历史风貌的最直接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与山水相结合,具有古朴、灵秀、精致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10年来,我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逐渐兴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省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特色旅游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