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伴随发生、二者应当协调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并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探索能够使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和谐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全面发展的速度,也是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产业结构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群发展不完善、小城镇的人口聚集能力低、社会就业问题等一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对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政策进行分析,以政策创新作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另一突破口,在政策方面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为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宗书 《生产力研究》2012,(7):114-115,123
区域城镇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区域城镇化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城镇化主要侧重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逐步扩大,其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居住地的变更过程,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表现。城镇化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结果,使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进程进行剖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地了解城镇化这一现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过程进行剖析,将有利于引导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6.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维祥  唐根年 《经济地理》2004,24(1):13-16,30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文章从农村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对区域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城镇化和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人口流动对我国房价影响显著,但现有文献对该问题较少涉及,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建立模型,推导出均衡房价的决定方程,从理论上推演了各省份农村居民和外省份人口需求对本省份城镇房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各省份城镇化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由于收入、福利以及基础设施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人口跨区域流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房价;后两者是我国房价收入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偏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跨区域人口流动是我国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和房价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动力,但跨区域人口流动在中部地区,以及城镇化在西部地区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郭娜  吴敬 《当代经济科学》2015,37(2):11-17,124
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的发展变化分别作为人口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影响住房价格变动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运用非线性的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了它们对房地产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确实是推动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减弱这种正向影响使房价下跌,而城镇化水平的增加则会增强这种正向影响使房价出现上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城镇化过程规划及人口政策调整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