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什么样子呢?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有所制的角度上较为具体地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为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就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究竟是什么样子?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提出过设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资料(产品)为什么是商品在全民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产品是否商品的问题上,目前大体存在四种观点,即“非商品论”、“商品外壳论”、“半商品论”(即计划调拨以外自由交换的部分是商品)和“全商品论”(我持第四种意见)。这四种理解,尽管在论点和论据上颇不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谁都没有放弃“对这种交换必须实行等价或有偿让渡”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方面要联系到价值理论问题。在价值理论方面,我国流行着一种论点。这种论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国内经济流通领域内,生产资料已经不是商品,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形式上的事情;生产资料已经超出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之外。这些论点,大体是从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来的。因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曾经作过如下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5.
近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或级差土地收入)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的一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产品价格如何决定;农村人民公社的级差地租如何分配。现将讨论情况择要综述如下: 关于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的一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级差地租问题的讨论,首先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的一般原理的理解问题。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大家都认为,级差  相似文献   

6.
<正> 一年多来,关于社会主义流通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流通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展开的。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其它理论问题。现将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简介如下。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渠道第一种意见,是用不同所有制形式来说明商品流通渠道。如有的同志说:“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商业实行多种流通渠道”。“在流通领域里实行多种经济成分,也就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是由哪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品交换一般”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在交换中比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交换方式。进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从生产到消费不能完全经过直接分配来实现,以及交换有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各种商品关系,各种商品关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有联系的经济核算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所有三种商品交换当中,交换产品的时候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都不是完整意义下的所有权转移。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也是如此。在商品关系当中,劳动者用所得货币购买消费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劳动……货币——商品。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劳动由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直接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同作为商品的消费品进行交换。商品的消亡过程不是各种商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商品由于丧失它们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按需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消费品就不再成为商品。至于那时部分生产资料是否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商品,现在还难以断定。此外,本文对于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概括了许多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中的意见和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变化问题,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过渡的发展过程的一般了解,只可能具体地作了一些分析。并且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过渡,不仅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而且要在交换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的性质应当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是由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所决定的。这种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它是建筑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和在资产阶级内个人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的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已经不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变为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了。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为它是发生在人们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中,由于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中,靠传统格局下生产诸要素的增补和组合优化,不足以激发新的冲动;然而,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在抓生产的同时,加强流通领域的薄  相似文献   

10.
生产资料的流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和利用生产资料流通规律,并加强对其研究,不仅对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而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为什么要实行计划分配?先解释我使用的分配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分配和交换,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分配是以国家为出发点,向各企业分配生产资料;交换则是以企业为出发点,相互交换它们的生产品。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这种交换是以国家计划为依据的,是计划分配下的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换是计划分配的继续,是执行计划的一个过程。下面,为了简括起见,我在叙述中把分配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使用,也就是把交换也包括在里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发展生产的正确方针应当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勤俭办社的原则,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自觉地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曾展开广泛的讨论。在最近出版的“经济研究”1959年第一期上,王思华、王琢、戴园晨、吴敬琏、纯音、迪文、修霖等诸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分别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值得重视的见解。我也想趁讨论的机会谈几点处浅的认识,借以求得大家的批评和指教。我认为,要想弄清楚同一所有制内部交换的性质、商品交换和产品交换区别、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和消亡等问题,其关键在于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必须保存商品生产。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保存商品生产主要是由于存在着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和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为了通过市场买卖而进行的一种生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量计算问题是经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对价值量计算的方法论原则,作初步的探讨。价值量的特点首先应该阐明价值量的特点,即价值量的表现的特性。价值量是现实的量。价值量的这一特点,是由价值的性质引伸出来的。每当我们谈到某一产品生产的具体劳动消耗时,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现实性;而在谈到价值量时则不然,因为它在孤立的范围内是不易觉查到的量。价值量的现实性存在于社会范围之内,是社会的量。价值量是抽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几个争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义的商品与狭义的商品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在讨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时,一开始,对于商品的涵义和内容,对于商品的基本特征,就发生了分歧。大家都引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们给商品所下的定义,但却又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经典作家们在不同的场合,对于商品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人也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如果仅仅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那就有流于片面性的危险。据我的初步理解,经典作家们对于商品所下的定义,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一)广义的商品定义:  相似文献   

15.
4月3日至4月22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召开经济理论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的经济科学研究机关、高等学校经济院系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国家经济部门和党委有关部门的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二百四十五人。提到大会上的论文共有五十四篇,调查报告共二十三篇。会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以及计件工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主要讨论了关于人民公社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三种主要交换关系问题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这里根据讨论中的主要论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实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指的是国家和国营企业之间的特定的关系,即一方面国家把属于全民所有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和资金拨给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赋予企业相对的独立性,自计盈亏,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国家所拨给的生产资料和资金负物质责任,遵守国家的集中领导,完成各项计划任务(有的同志则认为还应包括国营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和等价交换的关系,以及国营企业按职工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的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就是指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核算,通过经济核算来节约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用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社会产品,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大家所熟知的经济规律。其含义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对于这一规律,有一种绝对化的理解:认为只要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或者两部类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比重提高),同时保持I(v+m)>IIc的条件,不论时期长短,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人们常常用假设的数字例子作短期(几年)的推算,来“证明”生产资料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无流通论、产品流通论和流通决定论等各种流通理论的辩证分析,我们认识到,虽然在我们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这些理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却同时存在着较大的时代局限,不能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导。既然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运用马克思已经揭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通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