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蕴涵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随着城市的建设,红色基因逐步渗透在城市发展的血脉深处,具有深刻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感染力.因此,在沪高校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运用上海红色资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在运用上海红色资源构建在沪高校基层党组织"四史"学习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陈明月 《中国商论》2023,(22):25-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大背景下,红色文旅是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乡村振兴应抓住红色文旅发展良机,坚持自我革命,合理有效开发、创新及整合,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助推红色文旅发展,从而达到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实现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是党的生命之魂、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把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把红色文化发扬好、传承好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天水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早在1924年就有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特别是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之地,也是四支长征队伍都经过的地方。长征期间播撒的革命火种,为后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助推天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山市是李大钊的故乡,多年来围绕弘扬李大钊精神的主题,持续推进“学习李大钊、研究李大钊、宣传李大钊”的事业,唐山劳动日报持续助推李大钊研究宣传。本文通过该报三个经典宣传案例分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不断擦亮这一红色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5.
党媒是党的宣传阵地,是党的喉舌,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媒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的职责使命。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党媒新闻舆论主阵地作用,扛起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6.
王科星 《新晋商》2020,(6):0176-0177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纽带。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继承国家未来的未成 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传承红色基因对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红色 基因的传承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传统熔铸的根脉,作为枝叶的红岩精神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立足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伟力凝聚,重点阐述红岩精神内核及其对中国共产党重要价值意义,以期传承基因、凝聚伟力,助力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8.
地方红色文化是国家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强化了大学生实践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与骨气,是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创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传承与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自觉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实现了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目标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精神血脉、继承红色基因,并且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正向引导。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在新时期下,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和教育资源被广泛挖掘出来,其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大理地区举例,对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融合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本身育人价值与优势的梳理,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整合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从而使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四大摇篮,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定向士官生中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士官生坚定理想信念,为锻造听党指挥、传承红色基因的士官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红色资源,坚持“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围绕士官生政治思想、军事体能、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四个方面进行四维素养的塑造,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探索完善的士官生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乔子瑜 《中国报业》2022,(22):66-67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红色旅游,深入保护和开发红色名人故居,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早期抗日名将董天知将军的故居为例,研究探析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黄婷 《市场论坛》2021,(3):54-59
红色文化旅游的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培训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市场需求广阔.文章在分析广西红色培训产业的内涵、特征及目标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桂林为例,深入剖析桂林红色培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知名度低、统筹管理不够及红色景区综合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打响桂林红色培训知名度、尽快组建湘江战役干部学...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红色文化建设包括红色文化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红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历史遗存和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强大的红色基因,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学生党史教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有利于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具有正确党史观的时代新人。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学生党史教育要提高认识,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队伍建设;革新教育手段、搭建综合教育平台;加大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研究生对国家和人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见证,也是教育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这就要求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的有效模式。以"红色文化讲堂"为依托,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具有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扩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课堂的数量与内容、弥补专业红色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增加研究生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初中历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红色基因传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探索红色基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党的百年历史的缩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在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要从创建一个红色文化体验共享空间,培育一个红色文化特色品牌,构建一个红色文献资源体系,打造一个红色文化馆际协作平台的“四个一目标”着手,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市溧水区,号称"苏南小延安"的李巷因为具有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人文和历史元素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日前,江苏省社科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暨2020年度党建工作培训班在南京市溧水区红色李巷举办.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依然可以从红色文化中领悟到许多,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红色资源,所以一方面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一方面需要对于红色文化以及传统进行传承。这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经济是物质基础,红色文化是精神基础,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本文主要立足于龙江四大精神,同时大庆市作为四大精神的研究基地,必须要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在充分利用其凝心聚力的基础上,发挥其助力经济发展的独特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