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国19个城市群的总体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分类推动19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跨省区城市群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积极推进城市群建设.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明确要求"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这里,涉及三种不同形式和层级的城市发展形态——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关键发力期。以德国为参照,通过系统总结评价交通运输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能够为我国切实加强交通运输牵引支撑,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带来重要经验启示。站在新历史起点,我国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面临更加突出的高品质、一体化客货运输和发展枢纽经济的迫切需求,应围绕完善通道和枢纽功能支撑,创新提升现代综合运输服务能级,培育交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方向,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交通运输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对塑造都市圈空间形态、优化产业和人口格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十四五"时期,应立足都市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聚焦都市圈差异化发展,加快相关规划编制、有序发展轨道交通、强化公路基础作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求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发展集群,提升城镇化整体发展质量,成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实现集群式发展的核心载体,而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市群、都市圈融合发展具有引导性、支撑性作用。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强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基础工程。应该科学处理都市圈"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矛盾,坚持推进都市圈中心化提升和网络化发展并重的方针;科学把握"首位度"概念的内涵,警惕被曲解的"首位度"误导都市圈发展;构建运行有效、融合一体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新机制;注意培育都市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健全跨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是破解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城市群都市圈跨行政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总体呈现典型的不均衡分布结构,尤其是市场层面的合作机制运用尚不充分。对此,应加快探索建立城市群都市圈跨区域协同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分类方法,着力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社会层面、法治层面完善体制机制场景谱系和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为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诸多新挑战.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既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稳定我国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2020年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群格局基本建立,多项重大制度改革取得积极突破,城镇化发展方式总体出现深层次变革.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总结英、美、德、日、韩等代表性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相关指标的关系,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促进区域战略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入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以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同城化水平持续提高,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是都市圈发展的共同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逻辑,能够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破局行政分割化,促进都市圈的协同高质量发展。未来,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可以围绕“四高”,即高水平构建协商合作机制、高质量建立健全规划协调机制、高标准创新优化协同发展机制、高效率畅通完善补偿共享机制等四大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二是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边界问题。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一)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路径中原经济区涵盖了京广和陇海的"十字"交汇经济带区域,是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而且能够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概念、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城市群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合,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病”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再次肯定了这一城镇化模式.近年来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群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与制约因素,“城市群病”凸显.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对中国城市群的现状分析及与国外城市群的比较,归纳出我国城市群存在多而不强、分工协作不足、发展差距拉大以及跨区污染等现实问题,并从规划建设、协调机制、中心城市带动、宏观管理和阶段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其产生机理.最后,从推进政府角色转变、突出市场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出品位,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符合河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年将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坚持把城镇化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17.
兰州自古是黄河上游多民族汇聚的交通要塞,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战略地位、交通位置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城市之一.规划、建设兰州都市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甘肃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兰州都市圈的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研究都市圈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总体设想--"培育型"都市圈.最后.就都市圈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官方和学术界并未对都市圈的概念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且在范围划定方面具有较大争议。都市圈起源于美国并从日本传入到我国,概念内涵经历多番演变,对于都市圈范围划定目前主要集中在“1小时交通圈”还是“1小时通勤圈”的讨论。提出将城市群等同于都市圈,将我国的都市圈理解为西方的都市区(圈),将通勤圈(率)作为都市圈范围划定的基本依据以及将都市圈空间范围认作一个固定的政策区域是当前都市圈内涵及范围划定存在的四个误区。数据证明,现阶段我国处于大城市已从中心城、都市区发展向都市圈发展阶段转化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提出都市圈是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范畴,是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是核心城市及其外围次级城市形成的紧密联系区,是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构成单元;都市圈范围划定应以一小时交通圈作为基础依据,通勤率作为圈内监测指标;范围划定应参考地区特色和资源禀赋特征,空间范围不宜过大四重认知,为都市圈规划实践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20.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功能层次轨道网络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与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都市圈城镇发展模式和空间格局相适应,推动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圈空间格局适配发展。目前,由于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国铁集团参与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运营的意愿不强、土地管理政策尚未实现供需高效对接等原因,多数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结构不尽完善、效率不高、效益不佳。建议科学把握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节奏,优化调整轨道交通布局,推动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深化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铁路、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改革,形成轨道交通支撑都市圈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