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国家生物经济政策战略",将发展生物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主要内容是:增加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供应,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通过智能化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全球背景下发展生物经济。通过简述德国生物经济战略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德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进行了剖析,对该战略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并对德国生物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生物经济”的兴起与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刚  蒋晓岚 《技术经济》2007,26(11):125-128114
2002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生物经济"的讨论非常热烈。集中在"生物经济"概念的界定,"生物经济形态"与其它经济形态的递进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实现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代财经》1995,(5):55-62
研究报告在分析湾里区情和提出湾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基本构想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实现湾里区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际生物经济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第四次浪潮"的生物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2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为了能成为生物经济浪潮的引领者,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来促进生物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生物经济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对在生物经济领域领先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20年是我国"新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目标年。不出大的意外事件,"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可提前实现。真正的经济困难或危机可能发生在2020~2030年间。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挑战,不是人均GDP翻番,而是"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翻番,进而为2020年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最有利的资源禀赋,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是天赐良机,增量改革、区域递进、出口导向是成功的路径选择,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精英化提供了组织与制度方面的基本保障。归根结底,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确实走过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这条道路是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偶然相遇的结果,正如所有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一样,中国以往成功的经验或模式也不可能普遍适用,更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自己未来的发展。2020年前,经济规模及市场容量巨大、地区间产业梯次升级空间广阔、储蓄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等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仍会继续存在,加之"求富裕、谋发展"的强烈意愿不减、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因此,发展能力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但阻碍发展的因素也在累积,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技术支撑脆弱,内需不足,资源约束凸显,环境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际关系趋于恶化,这些障碍如果不能成功破解,完全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经济停滞、倒退和社会动乱。因此,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起跳阶段,是确立全球性领袖国家地位的力量积蓄阶段,因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的历史地位。战略总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大体平衡;消费结构升上新的台级;资源与环境约束明显改善。战略实施的重点或基本路径是:(1)经济与社会并重的协调发展战略;(2)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3)以消费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4)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的深度城市化战略;(5)破除资源环境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包容、平衡的经济大国战略。为此,关键领域的改革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真正做到"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一是推进以放松土地、利率、汇率等生产要素管制为重点的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二是统筹"国企"改革与社保体系建设;三是推进以重建国家能力为目标的政府改革;四是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重点的收入分配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深层次理论分析的视角,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层面的问题。一、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农业本身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立足农业内部解决三农问题可能更为有效。目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只是在开放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新的均衡,并不意味着农业问题的解决。二、大国的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应当不同于小国,内需对大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在关键时刻独善其身的基本保证。三、适时地提升经济增长模式,不能陷入劳动密集型的陷阱。提升的过程会产生出新的产业或新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只是学习和人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国际生物经济战略政策格局、趋势与中国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重视公平到重视效率再到和谐发展的三个过程,其中阶段性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当今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旋律,和谐区域的发展战略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重视公平到重视效率再到和谐发展的三个过程,其中阶段性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当今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旋律,和谐区域的发展战略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在未来的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炼制是从生物质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实现的生产链条上关键的一环.为进一步促进生物炼制技术成熟化和市场化,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生物炼制路线图》,该路线图明确界定了生物炼制技术发展需求、政策背景、内涵体系和技术领域,分析了德国生物炼制技术发展现状、优势劣势和风险挑战,并规划了德国生物炼制技术未来行动领域.  相似文献   

11.
生物经济引领中国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经济是更新替代传统经济性质和内容的循环经济、节约经济、绿色经济与和平崛起经济,是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能源、环境、"三农"问题和克服工业经济弊端的人本经济、和谐经济与可持续经济,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导经济。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继信息经济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我国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优势,但资金、技术、人才、法律等因素也在制约着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研究探讨我国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哪些对策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它既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发展对策, 有助于积极稳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格尔木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峰贵  周强  卓玛措 《经济地理》2005,25(3):310-314
格尔木市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是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青海省第二大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以及资源优势,城市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随着西部大开发,其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就格尔木今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进行全面地分析定位,提出今后城市发展中的措施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17.
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总被引:242,自引:5,他引:242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 ,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 ,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基于各省区市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与我们的假说相容。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  SH 陈耀 《经济译文》1990,(4):49-54,28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与棋局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峰华  刘宝琛 《经济地理》2005,25(6):761-766
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指出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研究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发展演变,并对目前中国空间经济区划进行了定位,在三大经济地带内划分出九大经济区,提出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三九”模式。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及其引起的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性,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和棋局战略。这不仅为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