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广东省是外向型经济大省,外向型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显著影响。本文通过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构建等方法,剖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对就业水平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其中出口额增加1%时,就业人数增加0.34%,但是进口对就业水平则是较弱的负拉动作用,当进口额增长1%时,就业人数将减少0.09%;从短期来看,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对就业水平也是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其中出口额增加1%时,就业人数增加0.1391%,但是进口却对就业水平起到抑制的作用,当进口额增加1%时,就业人数减少0.0656%。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就业的影响。通过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福建就业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FDI对就业量具有正效应。FDI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福建就业平均增加0.073%。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与就业存在着互动关系,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呈现差异化态势.通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进行情景展示,建立吉林省经济发展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经过一元回归的定量测度,结果得出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测算出吉林省就业弹性为0.078291,据此提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就业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我国1991~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就业弹性回归法、就业弹性差分法、产业结构偏离度法等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吸纳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都相对偏低;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是未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针对研究结果就如何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谭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6):18-22,39
本文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两者互为因果;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就业增长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就业增长0.041%。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资直接投资(FDI)的影响是明显的,2007年及2008年中国的FDI年增速是18.6%及23.6%,而2009年这个增速下滑到-2.6%。本文续篇的面板数据分析显示,FDI对就业增长率的影响是逐渐在减弱,而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总就业人数分别是2007年的2.1%及2008年及2009年同样的2.2%。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大陆FDI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并未造成FDI长期持续地下降。  相似文献   

7.
FDI对山东省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就FDI对山东省就业总量、三大产业及不同地区的就业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与区域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FDI对三次产业及东中西地区的就业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分别测算了各自的贡献率的基础上,就山东省如何提高FDI的就业效应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相关理论,利用1985年到2006年江苏省各年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江苏省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仅1992年到2006年这一区间内江苏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且经济增长对FDI的吸引力大于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非一致性。在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对我国1978年至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Eviews5.0软件,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而就业人数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应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机制,继续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下岗再就业观念的转变,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长期稳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FDI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FDI较为活跃的山东省的就业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FDI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为:FDI对山东省就业有显著拉动作用,但就业效应小于国内资本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运用1985-2011年的数据,采用VAR模型研究福建省FDI、第三产业GDP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FDI促进第三产业GDP的发展,不仅在短期明显,中期和长期也明显;福建省FDI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短期具抑制作用,这从侧面也反应了FDI在第三产业投资方式的畸形性;第三产业的GDP对FDI的反向促进作用较小,福建省积极吸引外资政策方面的因素,对FDI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福建省存在集聚效应,尤其以漳州、福州、莆田等沿海地区最突出,厦门比上述地区差些;内地以南平比较突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和农业部门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工业中又以缝纫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较为突出,而在第三产业的行业则不存在集聚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就FDI对我国十类工业行业就业的诱发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综合就业效应来看,引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FDI与扩大就业不是矛盾的,同样,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DI并不一定是扩大就业的最优决策,相反可能会使得外资企业资本、技术优势的外溢作用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不能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必须结合行业特性引进FDI。  相似文献   

16.
FDI的就业效应按其作用内容可分为就业数量效应、就业质量效应.利用以科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的FDI就业效应的计量模型,对我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FDI对我国就业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并就其成因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效应主要包括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分析表明外资利用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具有不利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通过基于溢出效应视角的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模型的构建和计量检验表明,外资对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第二产业存在着正的溢出效应,对第三产业的溢出效应为负,这种溢出效应的差异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进而影响着我国的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商投资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和东西差异扩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出现了"北上"的趋势,但"西进"的趋势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外商在华投资的"北上西进"趋势将会逐步加快,应采取措施推动外商投资的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波动,从1978年的“一、二、三”模式转变为现阶段的“二、三、一”模式。当前,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限制高碳强度产业的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完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