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标是把政务服务以便捷的方式交付给公众,让公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这与国际上电子政务服务的交付目标一致。文章分析了《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近年来在线服务排名靠前的国家在线服务模式,并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交付模式进行比较,提出从挖掘关联信息、实现跨层级服务、关注公众需求等方面把公众为中心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公众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得知,我国政府网站绩效不断提高,探索成就显著,但依然存在监管力度不够,检查、运维不到位,办事服务不足等问题。我国政府门户网站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切实提升政府网站规范性、信息公开性、实用性、人性化,从而提高政府网站绩效,成为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领域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三农”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社会在互联网的引领下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于服务“三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商务”的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三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烟草专卖零售许可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烟草市场管理、维护烟草专卖制度的重要举措。据此,主要就"互联网+政务服务"在烟草专卖零售许可办理工作中如何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经济的政府服务模式研究,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各级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经济的政府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入手,通过对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政府服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概述了"互联网+"经济的政府服务模式的若干创新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应用风起云涌,为政府治理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互联网一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取网精华、去网糟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格局中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寻求政府治理创新的现实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其根本出发点是解决社会公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本文提出将公众满意度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与政民互动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开展政务舆情大数据分析以及探索推广大众点评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提出引发了各方热议。本文受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中整合方法的启发,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维度——知识价值,构建了考虑知识价值链的服务创新模型,形成了知识链与价值链间的4类知识流动,使企业的服务创新受到知识价值链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中药材流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环境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药材流通领域中,可以有力地推动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中药材流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监管体制不完善、流通标准缺失、专业的交易平台较少、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尽快制定中药材流通标准,农户应加强信息技术在中药材流通领域的应用,各物流企业应加快完善物流设施设备等基础建设工作,平台方与政府应共同努力,不断加大相关专业交易平台的宣传力度,达到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流通市场有效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4G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中国网民已经开始从传统的PC端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据我国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8.0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7.88亿,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3%。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和平板电脑,已成为主要的互联网访问入口。时间碎片化的上网、服务查询的随时随地、全球定位导航、超清的拍照摄像功能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便利性,使我国网民对移动4G的依赖性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互联网,在生活中的移动应用已成为不能缺少的信息来源与分享渠道。我国电子政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为了适应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终端时代,政府服务的方式需要变革,现在国内很多政府已经陆续推出了各种移动政务应用,对发展移动政务进行了诸多探索。文章通过对移动政务的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与探索分析,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移动政务建设发展的模式,为提高我国政务管理与服务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产品设计服务依旧严重依赖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客户资源开拓深受地域影响,导致产品设计行业发展受地域因素影响过大的问题。研究为产品设计服务提供者及需求者提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比较现有互联网设计服务提供平台中产品设计服务模式的特点。得出互联网设计服务平台为产品设计服务渠道的拓宽带来可能及互联网设计平台向着资源整合、跨界延伸的方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政务公开是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建设阳光、服务、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互联网+时代,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网络化、数字化、平等性、信息化等新特点,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任重道远,努力搭建智能化、便民化的政务公开平台,积极探索科学路径,完善政务公开法制化、常态化的公开环境,是互联网+政务公开迎接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现代移动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设施和技术已趋于成熟。加之我国老龄化结构加重了现行医疗服务行业的困境,医改的推行也迫切需要新的助力,在技术及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服务应需而生,现代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渗透着互联网的元素。文章主要基于现阶段实践情况预测未来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以期对未来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放管服改革和国地税合并后的新要求、新形势,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纳税服务还存在很大空间。本文以互联网+纳税服务为核心,从国地税合并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纳税服务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纳税服务结合互联网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医疗服务行业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促进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文章从国家重视力度的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获得大量医疗资金的支持、带来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四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进而从医疗服务思维模式难以转变、医疗监管不到位、医疗信息共享度低、诊疗不规范几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政务"是我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塑造公开民主、高效智能、廉洁法治的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政府的舆论引导力、回应力、网络监管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中所存在公务人员公众形象意识淡薄、网络公关能力不佳、政务新媒体融合不足等问题.应提升公务人员的公众形象意识,加强公务人员的网络公关能力培训,推动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机制及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的新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方法:通过对互联网+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高校就业服务中的相应问题探讨了一些创新举措。过程:在如今互联网+形势下我国高校就业服务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也使得高校就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形势,相关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应该要根据当前的问题,积极探讨就业服务的新举措,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就业服务的良好发展。结论: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制约,城乡居民获得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存在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为得到根本性缓解。近年来,"互联网+"远程医疗发展迅速,借助现代医学、互联网通讯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范围,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本文以G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探讨G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尚存在的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平台构建县域"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切实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将患者留在县域,推动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政务"是政府利用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范式和改善民生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在"互联网+"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合法、法治、透明、效率、连贯的评估准则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政府网站在向"在线服务2.0"转变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将对于我国建设智慧型政府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以及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几年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强调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稳定的农业产销链,重树消费者对我国生产的农产品的信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让我国农业实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