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满汉两民族的服饰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清朝时期满汉的代表性服饰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满汉两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研究,反映了清朝满汉服饰融合的趋势。对服饰融合的符号进行解读挖掘出其深层的内涵,为当代满汉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豫剧为载体的豫剧服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物质文明已经饱满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日趋渐高,豫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河南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豫剧服饰作为豫剧表演的载体,在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豫剧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歌舞装扮的雏形,宋杂剧时期的基垫,近现代其它戏剧服饰的影响后,而形成了现代豫剧服饰。本文阐述了豫剧服饰的发展;分析研究了豫剧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特点;指出豫剧服饰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河南地域文化特色,依据河南本土文化进行发展,使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王羿  张瑶 《中国纺织》2011,(1):110-113
汉民族服饰博大精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演绎着中华民族的风采和特色。四川凉山地区的盐源县,有一支保持着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特点,又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着装风貌的“另类汉民族”服饰,其文化更是值得好好研究。只是,在传统的民族服饰已处在“现代化”的风口浪尖之际,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的追溯以及现存服装样式的研究,为这支汉民族奇特的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格外必要。  相似文献   

4.
服饰流行是时代的镜像,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经济因素又是影响服饰流行的主导方面。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极大地改变着服饰流行的面貌,以经济危机这一全球性事件为背景,研究服饰流行能体现出其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回顾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当时服饰流行的影响,接着对当前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的服饰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两次经济危机下服饰流行的共同点及区别,并从大众的消费心理、时尚态度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事业的主体作业者一直都是具有士人传统的文化知识群体,这个集群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士人意识的强弱高低,不自觉地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社会定位影响深刻。由于认知空间的结构决定着具体操作及其所得成就的大小深浅,这就导致了由士人意识相伴生的士人传统直接在认知的层面上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定位,并决定了中国新闻事业的状态,也勾勒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它直接体现出这个民族群体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的服饰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成员的服饰共同构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百花园,它的服饰文化从内容、形式及文化底蕴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本论文以回族服饰的主体服饰和主要头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回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回族服饰的世俗性与宗教性以及回族服饰文化的现状来阐述回族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逐个分析主体服饰与头饰,最后提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通过描述亚洲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代表性的礼仪服饰,阐述了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礼仪的影响:一是亚洲国家的传统服饰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大都受到中国传统服饰特征的影响;二是服饰礼仪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在一切重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闽西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客家服饰生存的文化土壤,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崇宗敬祖、勤劳节俭、多姿多彩等特有的文化内涵,分析了闽西客家服饰风格特征、款式构成、色彩运用、面料选择及常见服饰配件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南宋临安服饰是江南服饰,乃至中国服饰的典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以文献方法及实地调研,研究了南宋临安服饰的特色,即西域风情、中原风俗、奢侈风尚,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内涵。再现南宋临安的服饰风貌,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认知和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服装行业的发展对服饰消费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从而促进了民众生活中着装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当代山东服饰文化的演进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风貌变迁的缩影,在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服饰消费文化。服装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及着装观念的更新,改变了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比较,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探讨了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从比较的视角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2.
袁为 《山东纺织经济》2013,(7):68-69,101
服饰风格是服装的灵魂,她能表现服装的精髓与文化内涵。有时两种看似对立的服饰风格相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比如柔美与强势相融合的服饰风格。本文通过研究柔美与强势相融合的服饰风格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试图探讨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阐明它的流行原因,解析它对于现代女装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谢佳 《山东纺织经济》2011,(8):70-71,93
本论文以鱼为对象,从鱼纹样的起源、发展、精神文化内涵和服饰中的应用和创新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内涵和表现形式,重点探讨了鱼纹样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以服饰为载体,充分运用鱼纹样来传达着服饰的文化信息。以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中,应用和发展鱼纹样及其元素作为设计来源,展示中国文化内涵,创中国民族风气。  相似文献   

14.
黎族赛方言支系女子的传统上衣有早期的对襟式和后期的偏襟式两种样式,其传统下衣——筒裙采用黎族传统手工织锦制作而成,本文将结合史料和实地考察资料,对黎族赛方言支系女子的传统服饰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详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黎族赛方言女子的传统服饰。  相似文献   

15.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与外界联系较少,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润方言作为黎族的一支,其服饰以超短筒裙和贯首衣闻名于世。本文试从色彩、图案、工艺的角度对润方言妇女服饰进行解读,以期找出其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更是构成世界服饰色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符号学的理论和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做了一次分析,探究世世代代的人们是怎样通过服饰色彩这种符号来体现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民俗人情的。文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服饰多为汉族传统服饰,不包含其他少数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服饰作为宋代文化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之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宋代的文化与审美特征,发掘宋代服饰审美文化,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促进宋代服饰文化与当今时装设计相融合,为世界人民展现中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凭借自身的地缘、产品、功能、辐射力及市场的关注度和认同度等优势,邯郸鑫港国际轻纺城在2007年开年之际,借助“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  相似文献   

19.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分为哈、杞、赛、润、美孚五大方言区,即支系。黎族女子服饰,形式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寓意深刻,无疑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杞方言黎族作为第二大支系,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女子服饰织绣结合,装饰语言独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杞方言服饰文化处在流失的状态,其传统服饰织造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的状态。本文首先对杞方言女子服饰的总体概况、各类型装饰特点进行梳理,再以装饰审美作为切入点,从图案、色彩、造型、工艺等装饰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将杞方言女子服饰装饰艺术运用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希冀以此为例,对其传统服饰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大型活动工作人员服装形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能给人带来美感,还在于可向参与者与参观者传达活动的相关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一次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中,人们不仅体会到奥运精神与奥运理念,也体悟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工作人员服饰对中国整体形象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服饰形象设计越来越受到活动举办方及设计师的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其视觉识别系统在整个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服饰形象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去关注的。本文从大型活动工作人员服饰中总结出服饰形象的重要性和服饰形象设计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与启示,力图为上海世博会服饰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