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动力的经济环境、农村家庭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农村家庭释放消费潜力,且能推动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的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收入、失业、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未来预期风险和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重大疾病、经济恶化等方面的事故经历,均表明不确定性风险会弱化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消费的正向影响。(3)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农就业能够缩小农村家庭消费、收入、社会网络、技能阶层的消费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非农就业,充分释放农村家庭消费潜力,进而实现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非农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男性和女性对非农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存在不平等.考察了农村女性的家庭幼儿照料责任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在农村贫困地区,缺乏稳定可靠的幼儿看护机构是母亲非农就业的主要障碍.2001年四个国定贫困县592户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证实,拥有6岁以下幼儿使女性农业生产的参与率增加1.94个百分点,而非农私营活动和挣工资活动的参与率分别下降1.22和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4.
围绕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空间溢出效应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本文基于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以此考察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空间溢出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路径.实证结果显示,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呈现非线性变化特征,其中,直接效应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而间接效应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是影响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关键因素,并且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的地区更为显著.鉴于此,本文提出保护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权益,制定差异化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促进区域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却逐年增加,使得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缓解这种人地紧张的关系,农民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就业道路。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收集的样本数据的,分析了非农就业状况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相互关系,指出在非农就业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下,今后的农地制度将愈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基于H地区298个行政村的50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农户人均非捉纯收入的两水平模型,揭示两个水平所有10个变量对该地区农户人均非农纯收入均有显著影响,且农业生产费用、非农业生产费用、交通和通讯消费及高中以上人口比例与地理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后,森林保险成为提高林业风险抵御能力、应对林业生产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林地确权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非农就业趋势的演化,这两项因素都可能对林业保险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2018年福建、浙江和辽宁三省465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IV 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及林地确权对其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影响受到林地确权的调节作用,已确权农户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负向影响趋势减弱;按照非农就业、林业依赖度和林种结构对农户分层,林地确权对非农就业水平低、林业依赖度高和商品林为主的农户森林保险需求作用显著。林地确权对异质性农户的差异化影响为后续瞄准目标群体完善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确权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下降4.9%。随着农地确权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有所下降。机制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主要通过扩大农地面积和提高农业投入来增加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水稻种植区、存在跨县流动、平原地区和有非农经济村庄的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农地资产,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我国1994~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证实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的外贸就业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出口的就业效应均为正,进口的就业效应在东、中部不显著,但在西部则显著为负并在荬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以重新审视进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伴随着进口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加、进口产品与进口来源市场的多元化,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程度与日俱增.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进口贸易的发展对于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微观进口行为显著促进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从而为宏观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已是当务之急。当前,襄阳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开展试点区并取得了明显进步;另一方面,也存在专业人才匮乏、档案建立不规范、参保费筹集难、养老金管理运作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在对襄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并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从全国来看,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具有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正效应部分是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阈值,在该阈值之前,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超过该阈值,提高最低工资则增加就业.目前,提高最低工资有利于就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不均,农村在减少儿童营养摄入不足和发育迟缓上长期落后于城市。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于2011年秋季学期启动。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六轮调查数据,利用该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的准实验差异,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评估政策实施后农村学生体质变化。结果显示,该政策对实验组学生身高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因身高和体重变化幅度并不一致,对BMI的影响并不积极。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对于男生、小学阶段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影响更为显著。如何发挥最大政策效果,使学校营养改善项目真正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是下一步相关研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在我国的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全国各地区2001-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对消费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增加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来稳定居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期,从而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实现由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96~2006年中国大陆7个台资比较聚集的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台商投资中国大陆对大陆就业的影响.对1996~2006年的整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资的进入对大陆的就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分阶段估计发现,1996~2000年期间,台资对大陆就业促进效应是显著的;然而,2001~2006年期间台资对大陆就业的促进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