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西方漫长的贸易实践中有许多贸易思想产生,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商学理论,本文分析了西方经济理论在生产与流通关系上的两次理论反复与4个阶段,以及忽视流通的原因,提出用流通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对象结构、功能结构、系统结构、社会结构、比较结构7个分析框架创新流通理论内容,从改变基础理论单一化、明确研究对象、统一商学理论规范等10个方面改变传统的流通分析方法,实现流通产业理论方法的创新。总的来说,流通产业经济学需要汲取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关于流通产业组织或市场组织的分析,通常是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内进行的。其实,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一般情形与制造业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经济学各种产业组织理论只是部分适合于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解释,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西方理论来尝试构建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在概要梳理和评论有关竞争和垄断的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进行了一般理论描述,提出了流通产业组织理论框架构建的思路和设计,并结合中国流通产业现状对这一构建框架进行了解说。本文认为,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构建思路及框架设计,可以考虑围绕市场治理和政策导向两种制度分析路径来展开,在确立流通产业制度安排及主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一些分析性概念,并通过构建适合于解说流通产业运行的投资函数与消费函数,对竞争和垄断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学理解释。本文的构建思路及框架设计,可视为是构建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3.
学科视角不同,流通的含义也不同.本文将流通问题研究的学科视角限定为经济学或管理学,进而将流通界定为不包括货币、资金、劳动力、服务的有形商品或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流动,指出了流通与交换、贸易、商业、营销、分销等概念的异同.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种分析工具对流通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两种流通理论,前者可称为流通经济理论,后者可称为流通管理理论.同时,本文用机构分析法、商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流通经济理论(学)的体系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流通经济研究一直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作为立论依据,由此形成了固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即以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为研究范畴,将流通定位于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区域间贸易往来的频繁进行,流通的范畴、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而在理论界,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强大地位,流通经济学是否值得研究、是否需要研究、如何深入研究也成为困扰学界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流通经济发展的简单历史进程中找寻其存在的依据,并借鉴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流通研究进行重新审视,以求进一步推进对流通经济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外都不存在系统的、成型的"流通经济学".我国对流通问题的研究,虽然由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存的局面,但其方法论基础仍然混乱,方法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本文认为,应当把流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统一到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这是构建"流通经济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研究框架和相关的学术争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论.孙冶方开创性地提出了“流通一般”,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流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孙冶方流通理论的相关争论涉及到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流通的性质及产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分;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流通经济学构建的相关问题及其与贸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孙冶方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争论对当今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流通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研究框架和相关的学术争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论.孙冶方开创性地提出了“流通一般”,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流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孙冶方流通理论的相关争论涉及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流通的性质及产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分;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流通经济学构建的相关问题及其与贸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孙冶方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争论对当今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流通经济学的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回归: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论或流通经济学的构建,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未能摆脱流通理论的贫困状态。对于如何构建流通理论,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于流通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争论。文章主要沿着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探寻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踪迹,以期对诸如流通理论的存在性、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或核心范畴、流通理论与新兴经济学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伴随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流通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扩大内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明确目标,流通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支撑,对已有成果的系统回顾有利于未来研究的深化。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流通问题研究偏重于宏观层面,对微观组织层面关注不够,宏观视角研究成果在微观层面应用中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未来流通问题研究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经济理论研究而言,流通理论研究仍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进入新世纪应加强对流通概念和流通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对流通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研究,对流通秩序,市场行为以及流通领域的供求和价格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It is suggested that Home Economics is a socio-practical field, and an account of this new concept together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 socio-practical field are give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Home Economics are discussed and an outline of what a home economics theory would look like, given that Home Economics is a socio-practical field,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2.
工艺循环水对三聚氰胺产品浊度超标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在三聚氰胺装置中,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工艺循环水是经过处理后要重新返回系统中再利用的。然而,由于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工艺循环水中的一些杂质严重威胁到了三聚氰胺的产品质量,而有些质量隐患又是极难排查和控制的。所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详细介绍了工艺循环水是如何对三聚氰胺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并在工艺操作和消除设备隐患方面都给出了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谭袁 《商业研究》2012,(9):201-205
主流经济法学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其在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解释时存在局限。对经济进行干预是政府经济职能最本质的要求,这种干预的正当性主要不是来自于"市场失灵"理论,而是政府经济职能。厘清这一点有助于人们把握经济法学的任务,放弃"法学家的幻想",从现实出发发挥经济法学的功能。经济学为经济法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经济法学应当大胆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法律的语言并应用于法律实践,这也是经济法学面对经济学不断发展,并在各学科全面渗透形势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观光农业成为黑龙江旅游业的新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商业研究》2004,(3):152-153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兴生态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体现“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合”的精神 ,符合“循环经济”理论。黑龙江省具有悠久的旅游传统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发展观光农业 ,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 ,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 ,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在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产品流通渠道滞后问题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障碍。本文对比分析了浙江制造业产品现有流通渠道的优势及发展困境,针对浙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上游制造商向下游流通商渗透,组建相对松散的上下游一体化现代生产流通网,打造浙江制造业多样化的产品分销渠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中分工理论的演进,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古典的、新古典的分工理论;二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分工经济理论的数理模型,从而指出了农村城镇化的实践要求及其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必须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从实际出发应进行循环经济制度框架设计和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建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确定其发展重点及主要控制对象,同时进行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评估,构建交易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8.
Section I In this pape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using the concepts of search, experience and credence qualities, as known from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heory. For this purpose,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is configuration is offered. By assuming a shift from experience qualities to search qualities in successive transacti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 is explained. Section II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heory may be a useful approach to analyzing industrial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It allow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phenomenon, while being measurable. The relationship-building can be explained and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relationships over time can b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