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香港中环的中旅集团大厦,面对九龙和维多利亚港,87岁的中旅社副董事长蔡福就仍天天在那里办公,他的名字和业绩,在香港商界和海外华侨中,享有崇高声誉。我祖父生前为香港中国银行董事总经理,一直亲昵地称蔡福就伯伯为“小蔡”;光阴如梭,小蔡伯伯也已八十有七!在今天年轻人眼中。蔡伯伯或许有点“迂”,有点“顽固”;比如有次他邀我去参加一个国庆聚餐宴会,我恰巧已另外安排了,他即时表现出不悦,在电话里教训我:“这是国庆活动,你应该重  相似文献   

2.
水昆 《沪港经济》2001,(2):40-41
没来香港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说香港是个商品化经济意识很浓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很缺少“人情味”。然而当我踏上香港的那一天起,我始终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所感染,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告诉我,此话有点偏激,至少是不全面。也许对于“人情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想说的是香港其实是个很实实在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孙书文 《走向世界》2011,(28):32-35
前几天一名本科学生发来的邮件,引我思考良久。 “孙老师: 您好,我是2010级的学生。大一一年在舍友的影响下读了一些当代作家的小说。一些小说中的人物就觉得可恶。这也不只是简单的厌恶,还有点伤感情的味道,偶尔还很无语。故事情节也显得不是那么健康,有点色情,也有点暴力。在这些小说中,黄色、暴力、甚至变态的场面屡见不鲜。读上去觉得恶心……  相似文献   

4.
小木屋厕所     
刘述涛 《新财经》2009,(10):59-59
小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家的厕所和别人家不同,别人家的都是没遮没盖,天晴晒、落雨淋,而我们家的厕所却是一个小木屋。看着这间小木屋和一群灰溜溜土墙的厕所待在一起,真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姜文品当我看到香港《信报》今年6月10日这篇《外国收编中国名牌,国货面临严峻挑战》报道后,心里有点震颤。报道中写道:"据了解,中国轻工业产品有不小名牌已纷纷被外商收编、控股,有些甚至已从市场消失。例如,生产熊猫牌洗衣粉的北京日用化工二...  相似文献   

6.
我是去年11月从上海来到香港南洋酒店工作的,至今才半年有余。 平心而论,当初来的时候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尽管我是科班专业出身,有中外大型高级饭店的管理经验,但到香港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来工作,对我来说仍是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我不是担心我的业务能力,而是放心不下那令人生畏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国内好多企业就是如此),香港人会不会“欺生”和搞人?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上司叫波士。我去年夏天被派到香港某中资机构做一个部门波士,真不容易。首先我不会讲广东话,常常闹笑话。将颜色说成“咸湿”;“上船”说成“上床”!香港人很聪明,但也很势利,表面上看似尊敬你,骨子里还是有点笑我“老土”。  相似文献   

8.
匆匆香港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9,(2):128-129
新年正月初一,在不到半个小时的通关验证后,我的双脚就踏进了香港的地界。 出关如潮的客流中,有七甸的太婆,也有三四岁的孩童。从1997到2009,重庆和香港的距离已越来越近,但值得我们学习依然有很多。  相似文献   

9.
我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香港工程博士周明权先生,竟然是个爱看战争片的“影迷”,他家至今藏有1400多张DVD,几乎包括所有战争片。他说他既不打牌也不打球,更不喜欢唱歌跳舞,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战争片。他说他家有个“小小电影院”,只要有空他就会独自欣赏,而且百看不厌。 这可有点让我感到惊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程师是搞建设的,而  相似文献   

10.
我到香港已经有三年多了,香港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香港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好的水准,好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然而,有时不少香港人也会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缺乏一种大都市人所具有的大气派。看问题比较片面,胸襟也不够宽阔。比如有关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香港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其实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引起争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范畸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陈有汉一、香港的作用和重要性香港位于亚洲的心脏,四周被许多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围绕。60年代初,香港就被称为免税购物的天堂,后来又以其简单的制造业和便宜的仿制品闻名于世界。但现在,香港的面貌已完全不同了,她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卢津源 《沪港经济》2005,(12):55-57
如果你问什么是传统,我无语;如果你说如此就代表现代,我亦无语。穿梭于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隧道,让我们一同感悟这厚重而又轻灵的精致生活。掐算一下时间,我在香港定居已近20年了。因为工作的需要,大多数时间,我则还是呆在上海。两地之间的往返,对我来说,好比是乘坐巴士,已习以为常了。以前看香港和现  相似文献   

13.
香港的性格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词:“某某人很港”!“港”──就是很洋气,很能赶上时髦。洋气为什么叫“港”呢?我想也许跟香港有点关系。不是也有人把“帅气”称作“港派儿”嘛。可见,香港在国人的眼里一直是领新潮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自称是“文化沙漠”的香港,却向国内发送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沙暴”——先是武侠小说回归,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铺天盖地,风靡全国。紧随其后“登陆”的是通俗歌曲,从城市到乡村,从舞台到影视作品.男女老少.一“通”百“通”。接下来是电影、电视系列剧,如影随形,没完没了,香港影…  相似文献   

14.
杨攀 《上海经济》2009,(3):42-44
农夫山泉的味道:不仅有点甜 还有点酸! “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广告语已经完全深入消费者心智了,甚至当消费者听到“有点甜”时第一品牌联想就是农夫山泉。随着农夫山泉在2008年5月推出了一款新产品水溶C100时。农夫山泉不仅有点甜,还有点酸了。根据产品简介,水溶C100的柠檬汁含量为12%;每瓶所含的维生素C,相当于5个半柠檬,能够100%满足每日所需维生素C,味道是酸甜的。  相似文献   

15.
CEPA的诞生已过去了三个月,香港在欢欣鼓舞之后开始积极地探询基于CEPA的与内地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香港由此获得的优惠令其他在大陆的外商(包括台商)垂涎不已,甚至有点不平--如果香港不是受经济滑坡和SARS的双重困扰,CEPA也许不会来的这么快--这只不过是政策倾斜,更多人认为,受益于CEPA的也仅是香港以及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丁笔 《沪港经济》2003,(1):44-46
香港媒体有点“讨人厌” 去年底香港娱乐界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就是歌星罗文的逝世。 丁笔对罗文不是很熟悉,也很少听他的歌,到香港后才知他患了绝症仍顽强和病魔抗争。他逝世后,香港人都感到很伤心,从政府高官到市民百姓都表示惋惜,他的葬礼很隆重,数千歌迷自发前去为他送行。好多香港人称他是香港的骄傲,有人甚至建议要把他的那一首《狮子山下》评为香港区歌,还有人提出要建造罗文纪念馆。人们之所以敬重和喜欢罗文,是因为他“歌好人正”。作为一个歌星,首先得要唱好歌,但光能唱歌还不行,关键还要  相似文献   

17.
我的香港     
第一次听说"香港"的时候,我还是个呆头呆脑的小学生。从大人们特务似的诡诡秘秘的言谈里,我获得了关于香港的最初的常识:周围是海,有很多高楼大厦,大街上车流如织……那时候,香港在我的想象里就像是一团遥远的云彩,灰色而变幻不定。记不确切从何时起,街上忽然流行起一种美丽柔软的布料,据说是从香港辗转流入我们这个小城的。人们带着一种对香港的莫名崇敬,争相抢购。母亲用这种香港布  相似文献   

18.
王希忠 《发展》2005,(4):50-50
“不要谈房价,一谈房价我就晕。”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俞国生代表说,一平方米1万元、3万元,甚至5万元的都有。按照这个房价,一般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只能买来1平方米。全国人大代表李志斌说:“北京四环外一处毛坯房,均价居然每平方米7400元。这房价真让人难以接受啊。”(《新文化报》3月4日)一个中国最发达城市的政府官员,作为需要买房的个人,其收入应当还算不错,作为规范市场的主体,其权力也算不小,却到了一谈房价就晕的地步,怎么说都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这就是现实,是房价已令人难以承受的最有说服力的表达。一方面是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开放以来,港台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跟大陆经济联系在一起。据港方统计,大陆自1985年起就已成为香港的最大贸易伙伴。大陆在香港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已从1980年的13%增加到1985年的25%、1992年的33%;同时,香港也已成为大陆的最大转口贸易港口,在1980—1992年期间,香港发生的与大陆  相似文献   

20.
童韧: 一晃,来到香港已经有2个多月了。虽说以前我曾多次来港,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是走马观花而已;这一次不同,“沉”进去了。说实在的,我很喜欢香港,很喜欢她的那种弥漫在整个都市里的现代化的气息——这句话,你听了也许有点玄,不过,在以后的信里,我会把这种感觉一点点勾勒出来的。香港很繁华。且不说那林立的高楼、滚滚的车流、美轮美奂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光看一看大街上那熙来攘往、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