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元制教育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教行之有效的最为科学的模式之一.企业为"一元",学校为"一元".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以企业实训为主.  相似文献   

2.
加快技工教育发展 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无锡市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无锡市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技工教育是以推进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为培养全市高技能人才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目标,在推进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也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尤其迫切需要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关键作用的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海西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流动机制等问题,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快培训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战略大事。我们可以从构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教育、改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政策和措施着手来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对人才队伍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通过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并在预测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才积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石油行业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型,对人才内涵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构成和素质已不能适应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海外石油市场的不断拓展,传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分析"工学兼顾"模式、"项目教学"模式、"订单教育"模式、"定向培养或委托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等几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存在不足,进一步探索适合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职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但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其发展改革是政府、高职教育、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高职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才能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为出发点,以重视发挥政府、国有经济作用为特色,不断探索"为什么要转"、"转什么"、"如何转"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答案于一体的有机架构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孙烨 《经济研究导刊》2010,(17):228-229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着重阐述了如何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陶莉 《时代经贸》2010,(24):137-138
我国高职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但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其发展改革是政府、高职教育、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高职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才能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卢根源 《经济师》2012,(8):24-25
经济互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和怎样富裕"的科学理论,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为了解决面对的新的实际问题,应进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教育,从而走科学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王宝珍 《经济师》2009,(3):133-134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韶关市急需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出发,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韶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王降汾 《经济论坛》2002,(17):61-62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取代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知识劳动者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教育必将上升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位置,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知识社会将是学习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教育的时代。科学和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枉,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人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现代教育是否能与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相适应?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 1.世界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把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美国是认识较早的国家并且反应最为强烈。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的100多名科学家参加制定提出了著名的《2061计划》,意在用一代人的时间全面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以迎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4.
陈磊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280-281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大多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随着会计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在传统教育目标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会计教学必须重视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的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文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潜通性特征,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巧的人"、"智慧的人"、"道德的人"的重要载体。既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也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更大的教育空间,折射出高等职业教育"文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不积极参与地方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在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上处于失语状态,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相似文献   

17.
吴正畦  梁平  张并劬  罗建红 《经济师》2010,(7):130-130,146
文章从我国纺织业形势入手,通过分析四川纺织业发展的前景和纺织业的技术发展之路,指出发展四川纺织业必须培养一大批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管理人才,重视和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并讨论了"以服务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适合纺织高等职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全球经济的下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积极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对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业激励机制研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首次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弹性激励机制”,并对该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高技能人才短缺及其成因、相关政策措施、培养模式、预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界定了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提出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内部构成、系统外部环境、系统特性及系统功能进行研究,对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它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心育体"、"专业岗位体能需求"、"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