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每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尽管前10名大多为美国公司,但作为最有才华的日本企业——丰田,相较于沃尔玛、通用电气这些超级巨头并不显得寂寞。恰恰相反,当全球汽车业的龙头老大——通用,近年来陷于巨亏而挣扎在破产的边缘时,丰田却连年创造上百亿美元的利润,从产量来看,丰田取代通用进而坐上世界汽车企业的头把交椅已是指日可待。业内人士据此评论,这标志着自1931年通用打败福特以来全球汽车行业最重大的势力变更,也是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衰退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丰田是只“黑匣子”!丰田是家令人不可思议的公司! 2007年,丰田汽车可望超越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终结通用长达80年的汽车龙头地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谈到全球公司,日本公司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谈到日本公司,丰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透视丰田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丰田成功总是伴随着谨慎。面对着全球公司这种不期而至的新的企业形态,成功得让人妒忌的丰田依然需要保持其一贯的谦虚和谨慎。20年前,当丰田怯生生地跨过太平洋,把脚落在美利坚陌生的土地上时,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料到,这也是它通往傲视群雄的顶峰过程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4.
涂一慧 《上海经济》2006,(12):74-74
为期十天的2006北京国际车展不久前落下帷幕,本届车展吸引了六十万人次的观众和全球六千多媒体记者参加,规模空前。除了人数上的突破,海内外几乎所有知名乘用车制造企业和品牌都参与了这次车展,规模创下历届车展之最。国际汽车业巨头如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宝马集团,大众集团、福特集团、通用集团、丰田、日产等已将北京车展定位于全球A级车展,并在车次车展上,争相拿出了自己的顶级车型,一些豪华顶级车型甚至将这次北京车展作为了首发地点。本刊记者随团报道,特选十个本次车展的顶级车型,养眼球也好,长胃口也罢,好车共欣赏——  相似文献   

5.
《天津经济》2008,(3):26-27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丰田汽车公司共生产949.7754万辆汽车,比通用汽车公司多生产21.3万辆。这是丰田全球汽车年产量首次超过通用。 所谓“丰田生产方式”,简言之就是装配生产线的各个工序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数量的零部件。丰田认为,  相似文献   

6.
丰田之道     
谈到全球公司,日本公司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谈到日本公司,丰田又是一个不可不谈的话题。透视丰田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丰田的成功总是伴随着谨慎。面对全球公司这种不期而至的新企业形态,成功得让人妒忌的丰田依然需要保持其一贯的谦虚和谨慎。20年前,当丰田怯生生地跨过太平洋,把脚落在美利坚陌生的土地上时,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料到,这也是它通往傲视群雄的顶峰过程关键的一步。 我们知道,丰田公司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车标中有一个大椭圆,代表地球,中间由两个椭圆垂直组合成一个字母T,代表丰田公司。现在,这个雄心已经变成现实。据该公司预期,2007年其全球汽车销量将达到934万辆(包括日野和大发)。如无意外,这也将使它超过通用汽车,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公司。与此同时,它身上浓重的日本传统色彩也在慢慢淡化。在不经意之间,一家全球公司的清晰轮廓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2014年,全球销量冠军似乎又非丰田莫属。数据显示,丰田集团1—9月全球销量为761.5万辆,连续3年创历史新纪录,而紧随其后的大众的全球销量约为750万辆,通用的全球销量为737万辆。自2012年取得全球汽车销量冠军地位后,丰田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冠军。  相似文献   

8.
陈静 《宁波经济》2008,(2):59-60
谈到全球公司,日本公司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谈到日本公司,丰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透视丰田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丰田成功总是伴随着谨慎。面对着全球公司这种不期而至的新的企业形态,成功得让人妒忌的丰田依然需要保持其一贯的谦虚和谨慎。20年前,当丰田怯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全球销量冠军似乎又非丰田莫属。数据显示,丰田集团1—9月全球销量为761.5万辆,连续3年创历史新纪录,而紧随其后的大众的全球销量约为750万辆,通用的全球销量为737万辆。自2012年取得全球汽车销量冠军地位后,丰田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冠军。然而,作为全球销量冠军,丰田在中国市场似乎总有些找不着感觉。一方面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双双下调销售预期,另一方面杀手锏新能源汽车迟迟未能破局。在中国,丰田已经被全球销量第二的大众甩出好几条街,甚至被排名第五的福特超越。有人预  相似文献   

10.
从“脚垫门”到“踏板门”,再到“刹车门”,持续几个月的汽车召回风波,使丰田公司成为汽车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虽然风波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丰田遭遇的危机也给其他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日本企业对于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重视:注重听取工人的意见,要求装配线上的灵活性,强调问题一经发现即刻解决,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只是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后,丰田“因曾经的荣誉而止步不前”,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汽车企业收益良好。震后救灾工作在顺利推进,日元汇率开始下滑,汽车的业务环境已经大大改观,今后的主战场将转入新兴工业国,全球汽车产销将进入到1亿辆时代。现在日本汽车企业已振作精神,开始准备反攻。"丰田今年能拿到1万亿日元的利润吗?"在5月9日丰田正式发表其2011年财务报告前,人们询问。上一财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巨头聚焦新能源汽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前不久上海车展上华晨、奇瑞、长城和华泰等多家本土车企和丰田、宝马、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在清洁柴油技术、混合动力以及氢动力等新能源技术上大展拳脚之后,汽车替代能源在国内演出就开始变得愈发精彩。上个月,宝马汽车带着全新的氢动力7系豪华轿车高调登陆中国,再次把业内关注的焦点聚集到新能源上。至此,目前世界汽车新能源技术领域最先进的丰田混合动力、通用氢能电池车、宝马氢动力内燃机车都巳经相继在中国市场亮相。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又有何利弊呢?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全球销量冠军似乎又非丰田莫属。数据显示,丰田集团1—9月全球销量为761.5万辆,连续3年创历史新纪录,而紧随其后的大众的全球销量约为750万辆,通用的全球销量为737万辆。自2012年取得全球汽车销量冠军地位后,丰田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冠军。  相似文献   

14.
“丰田召回事件”的浅析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伶 《特区经济》2010,(4):285-286
一向以品质著称于世的丰田正陷入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球汽车召回门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量丰田汽车出现了品质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本文就依据在日本及中国的丰田企业系列的现场所看到的现状谈几点看法,并借鉴其经验对今后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出加强品质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道歉,道歉,再道歉”。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一股寒气从脚后跟直达我的脑门。丰田固然是犯了错,但我们不该过度解读丰田事件。我们该思考的是,如果优秀的丰田公司,都会遭受如此的“待遇”,轮到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自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曾一度成为中国企业追赶的目标,索尼、松下、三菱、丰田这些在世晃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中国人的耳边早已不再陌生。索尼的创新机制、丰田的零库存计划、三菱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都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大开了眼界。这些世晃级日企也一度成为中国企业纷纷仿效的目标。谁会成为中国的索尼?谁会成为中国的松下?这些醒目的大标题频频在中国的媒体上出现。  相似文献   

17.
汽车电子在2014年初的美国“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成了倍受瞩目的明星。 CES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消费类电子科技产品展会之一,主要展出创意独特、引领消费潮流的电子产品,是产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往年的CES展会上大多是IT、家电和互联网企业唱主角,然而在2014年1月的CES展中,以奥迪、奔驰、宝马、克莱斯勒、福特、通用、起亚、马自达、丰田为首的汽车厂商却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汽车厂商联合IT企业推出的众多汽车电子新产品、新应用,成为本次展会最吸引眼球的亮点。CES甚至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CarElectronicsShow。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消费电子展摇身一变成为汽车大展?本次展会推出了哪些汽车电子产品?代表了怎样的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的产业界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又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这些都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8.
《宁波经济》2010,(6):36-37
最近,“召回事件”几乎将丰田彻底拖入深渊,一时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就在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四处道歉、丰田汽车公司备受煎熬的时候,中国的两家汽车企业却如龙出海,其大手笔的并购引发了全球惊叹——2009年12月,北汽控股以2亿美元价格收购了萨博;2010年3月,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之代价将沃尔沃纳入麾下。  相似文献   

19.
2011年,通用汽车超过丰田再次重回世界第一汽车企业的宝座,事实上,去年上半年的通用汽车的销量全球销量为453.6万辆,已经超越丰田;同时,2011年位列第二的也不是丰田,德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关于丰田的讨论又热了起来,归结一点,就是丰田汽车世界第一的位置被通用又取代了。 据报道,2011年上半年丰田全球销量为37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同期,通用共销售汽车450万辆,大幅领先于大众集团的413万辆和丰田集团的370万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