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晓彦 《中国市场》2011,(52):162-163
无罪推定原则对于是实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具有重要的价值。无罪推定已是被追诉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均将无罪推定原则拒之门外。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当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应当转变法律观念、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宪法地位、确立沉默权、贯彻疑罪从无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2.
论无罪推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其基本含义在于: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法院做出判决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视其为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无罪推定源于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世界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和运用。1996年,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西方无罪推定原则,证据学上初步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初步否定了我国司法实践长期以来实行的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的历史,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比较,其差距依然是明显的。本文的写作将从无罪推定的起源、理念基础入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现状,全面分析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引入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确立了无罪推定、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疑罪不敢从无"等不和谐现象。对此,对我国的刑事诉讼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的诉讼体制改革提出了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陈涛 《致富时代》2011,(7):216-216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纠纷解决机制,与现行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很大不同。其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得到推行、发展,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该文从效率、公正、人权保障三个方面对刑事和解的价值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证据裁判原则已超出单纯的认识论领域,逐渐渗透人权保障观念,所以,证据裁判原则提出了司法裁判必须依据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的要求。同时,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判决理由公开制度是最重要的保障制度。这正是我国立法的缺失,需要对相关制度在立法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疑罪从无是从无罪推定引申而出,是遏制权力滥用,防止冤假错案,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原则。但由于种种原因,疑罪从无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亟需从思想观念入手,健全、完善相应规则和制度,保障疑罪从无原则落实。  相似文献   

7.
疑罪不诉制度,一方面体现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另一方面又使案件事实和证据处于不确定状态.正确对待疑罪不诉案件,从证据学的维度上看,应当分析疑罪不诉案件在证据规则和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尽量减少和防范疑罪不诉案件的发生;同时,找出现行疑罪不诉案件证据规则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有针对性地完善疑罪不诉案件的证据规则,以保证疑罪不诉案件得到客观公正处理.  相似文献   

8.
《商》2015,(20):237-238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论点,是对现有诉讼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总结出来的完善路径。诉讼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司法理念的变革,尤其是公检法三家机构之间职能之间的配合、衔接和监督,才能将刑事诉讼"不枉不纵"的理念贯彻到底。纵观整个行使诉讼的流程,证据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证据的支撑,公检不能逮捕,检察院不能起诉,法院更不能定罪量刑,可以说,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案件证据的收集涉及人权保障,对人权的重视是作为"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应有之义,案件起诉涉及到证据开示制度,以此平衡控辩双方,案件的裁判涉及到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证据规则,上述原则的贯彻执行,将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常出现“零口供”“零直接证据”的现象,本文分析柏景湾爆炸案来证明间接证据可独立证明案件事实,通过间接证据的组合链接认定案件事实,运用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得出证明结论,有高度盖然性,推理出唯一性的结论,既节约诉讼成本,又提高诉讼效率,有力地打击犯罪,弥补间接证据链条上的漏洞。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常出现“零口供”“零直接证据”的现象,本文分析柏景湾爆炸案来证明间接证据可独立证明案件事实,通过间接证据的组合链接认定案件事实,运用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得出证明结论,有高度盖然性,推理出唯一性的结论,既节约诉讼成本,又提高诉讼效率,有力地打击犯罪,弥补间接证据链条上的漏洞。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强制力的使用是极其必要的,在刑事程序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刑事强制措施往往直接干预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等问题,因而可以说强制措施的适用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人权,所以如何正确使用强制措施以达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者兼顾,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人权保护为视角,展开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限制适用与适度适用的讨论。具体包括刑事强制措施的含义、理念基础,根据我国现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一些缺点和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穆清 《中国市场》2012,(35):91-93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不少的涉嫌犯罪案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一些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刑事追究,即便是进入司法程序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也不高。证据转化作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内容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终于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有关证据转化的问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使证据转化终于实现了有法可依。本文从行政机关的内涵、外延,可转化证据的范围,第52条的未来运行等方面对这一条文进行解读,以期对司法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商》2013,(18):216-216
刑事诉讼对证据进行审查的三大环节为: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刑事审判。这三个环节是刑事诉讼的三大关键环节,对刑事诉讼活动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在这三个环节对证据进行的审查也就尤为重要。2013年1月1日新实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证据方面进行了较的大改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但是对于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刑事审判这三个阶段的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不够明确,应当细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钟金杭 《中国市场》2010,(31):144-144
目前对于刑事错案造成的严重结果主要是通过国家赔偿和错案追究的方式来消除影响,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刑事错案的发生除了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之外,也与当下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不无关系,尤其是对司法实践中的刑事证据标准和证明标准的不合理理解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刑事错案的发生,因此,预防错案的发生,必须从完善证据标准制度开始。  相似文献   

15.
疑罪不诉即证据不足的不起诉。疑罪不诉具有诸多法律后果:可以使公安机关在其移送起诉的案件中享有制约权;在有被害人的案件中,被害人享有自我救济权;被羁押的被不起诉人享有获得国家赔偿权,同时体现了贯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疑罪不诉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预防刑事“冤案”的发生;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侦查机关的办案质量和降低刑事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6.
武羽佳 《消费导刊》2011,(3):125-125,127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实行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普遍原则和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主题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顽疾,  相似文献   

17.
周腾轩 《商》2013,(18):202-202
2012年,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证据制度的修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制度的修改着重点在于证据制度中,包括:证据的概念和种类、非法证据方面、人权方面,检察机关方面、司法证据方面。证人作证方面、非法证据的排除、修改事实的认定标准等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本次刑诉法的修改过程中,完全秉承公正、公平、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利用我国的司法理论进行的修改。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对在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的处理进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并作出稳妥的处理,是对案件作出正确裁判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法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针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在民事诉讼中无足为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需严格遵循立法精神,以遏制刑讯逼供等严重非法取证行为为首要目标.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举证属于非公权性质的行为,对其不当取证行为的制裁及对被侵权人的法律救助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设置该规则应当采用最低且必要原则,以减少其可能对实体正义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世界法律发展潮流,在刑事审判领域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把精神损害纳入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中。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付之阙如,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更与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悖。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对刑事侵权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维护被害人的权利,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20.
曾淑秀 《商》2014,(43):244-244
在对抗与判定的诉讼结构下,证据是攻击。防御的一种方法,是当事人展开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证据及证明的功能是连接进行中的诉讼审判和纠纷过去发生在其中的日常生活,并使尽量接近或达到与实体的真实紧密相关的纠纷得到解决。日本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以大陆法系为基础,吸收借鉴英美法系的制度,基本上以德国法为蓝本,但在具体的法理和结构上有受美国法的影响。本文旨在为证据法领域如何反应“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同时又寻求实体上妥当解决纠纷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制度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