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力市场风险的特点,包括客观必然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可变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缺电风险.市场力风险.电力定价风险以及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最后针对这些风险,从区域电网建设,电力定价与市场监管,电力市场效率与供给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近日说,电力也是一种商品,电力市场的供求发生一些波动也是正常的。我国的电力市场供求在1997年达到了基本平衡点。但是1997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电力需求增长非常慢。有一年电力需求只增长了2.8%,大量的电力卖不出去,比如二滩弃水,三峡的电卖不出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建设依然没有停顿。  相似文献   

3.
何佳艳 《首都经济》2014,(12):36-39
历史长河,十年一瞬。2004年12月团的战略目标,也是京能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8日,京能集团由原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和原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合并重组而成。重组之初,京能集团控制装机容量只有188万千瓦,在整个电力市场份额中只占0.43%。  相似文献   

4.
东文 《宁波经济》2004,(11):15-15
今年以来,全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拉限电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有24个电网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今年夏季,国冢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最大电力缺口达2983万千瓦,其中华北、华东和华中电网电力缺口分别达到747万千瓦、2078万千瓦和158万千瓦。截至8月31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共有20个电网发生拉闸限电,累计拉电99.9万条次,损失电量318.5亿千瓦时。  相似文献   

5.
1、近年中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趋于增长,未来仍保持在1.2以上,用电增长将继续超过GDP增长速度;人均净用电量为999.6千瓦时,不到发达国家用电水平的1/10.2004年到2006年人均用电量预计将以11%以上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活用电量以及社会用电量将呈现增长趋势;社会用电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用电仍将为我国电力消费的主体,但是比重将逐步下降,居民生活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电力工业的新特点 燃料工作的重要性是由其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电力燃料是以生产原料的形式参与电力企业生产和有关各项活动,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大幅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装机容量实现了5亿千瓦,电力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二是电力体制改革将加大进程,步入一个新阶段;三是电煤供需已经由计划调拨的供应方式基本走向了市场采购;四是打破垄断、多家办电、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必将引发发电企业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五是随着电力建设的大发展,对有限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争夺将日益激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燃料供应工作,确保电厂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便成为燃料管理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苏晓艳 《浙江经济》2007,(20):56-56
近年来.为顺应电力体制改革,东北、华东、南方三大区域电力市场相继问世。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建立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部分享有中国“黑土地”之称的东北;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立在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则覆盖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五省区具有与长江三角洲媲美的珠江三角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出现的全国范围的电力危局.已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本文从电荒现象着手站在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电力短缺原因及由此带来的深度危机作了进一步思考,关注了这个发展中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天字 《魅力中国》2014,(20):146-146
在我国当令的发展中.电力可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产业,电力产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的程度作出反映.在电力工业当中电力物资是对其正常运转的一个保障,故此加强电力物资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就基于二维码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的努力为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招标》2005,(1M):9-9
山西电力建设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山西省中南部,500千伏环网建设正为竣工做最后准备,一些新建、扩建大型电厂力争早发电。截止2004年年底,山西电厂、电网等电力投入已达400多亿元,新增电力200多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多万千瓦.是山西历史上电力项目最多、投资最大、建设最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