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外资再购频繁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中国民族品牌事件数不胜数,而被收购的民族品牌大多数都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要么被人们遗忘,要么市场份额日渐萎缩。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失去名牌商标的上海家化业绩骤然下滑,年销售额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曾经的“第一护肤品牌”一夜之间蒸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包装工业》2008,(12):64-64
一、上海家化——百年老店打造日化民族品牌龙头 上海家化成立于1898年,至今有110年历史,她前身一香港广生行。借助曾获巴拿马奖的著名花露水品牌“双妹”,广生行迅速成为民族化妆品业的领头羊。2001年,上海家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资本平台的搭建,为家化走向世界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六神、美加净、佰草集、高夫、  相似文献   

3.
韩敏 《董事会》2023,(4):26-29
<正>ESG时代,非财务维度成为度量上市公司新的“刻度”。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论证,ESG项目终于在2021年获得董事会的全力支持和推进作为A股首家美妆日化行业的上市企业,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家化、公司)重视股东权益、不断完善信息披露体系,并与国际接轨,努力践行ESG理念,积极打造符合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守则的风险管理制度。公司的努力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4.
在日化行业,罕有由"东"向"西"的文化倒流,佰草集是一个开始。前不久,全球最大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Sephora)在巴黎召开的2008年下半年化妆品新品发布会的现场,被布置成了中式庭院风格,象征上海家化旗下的高端中草药化妆品牌——佰草集——形  相似文献   

5.
《中国包装工业》2008,(11):26-26
“福建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还是新兴行业,刚刚成长起来,90年代到2000年已经是成熟阶段。而如今这行越来越不好做了!”福建省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韩家璋女士无奈地表示。  相似文献   

6.
防伪产业在无奈中选择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激光全息技术被引进到中国为标志,防伪从传统包装行业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一种药物的突然流行,并不是因为这种药“好”,它只说明一个问题,有很多人已经感染了某种“疾病”。这一比喻可说明激光全息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创新努力,他让公司的整合营销形成了趋于完美的闭环,在增强品牌认知度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产品销售额。作为中国本土日化市场上的巨头,上海家化在数字化营销上的探索要早于本土同行。"我们大概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尝试与互联网搜索引擎合作病毒式营销。"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事业部副部长兼市场总监秦奋华说。上海家化  相似文献   

8.
龚敏 《董事会》2008,(10):109-10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本证券市场诞生开始,伴随着“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围绕“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的各种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2007年被中国证监会定义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年”以来,各种学术研究性团体也不断推出了各种论坛、讲座、评选等活动,大有如火如荼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其大力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回顾行业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几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就是伴随着不断解决资源约束问题而逐步发展成长起来的。从发展之初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约束,到中期市场资源的约束,再到前些年电力、土地、运输等资源的约束,但这些约束都是阶段性的,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而且始终伴随行业发展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是原料资源的长期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中国元素和汉文化品牌根基的一系列创新,让上海家化从一家日化企业升级为时尚企业。创新要点:成功地将中国元素嵌入品牌内涵,形成与国际品牌的差异化定位与卖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意、文化、服务相辅相成的时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IT经理世界》2011,(21):54-55
从上世纪80年代服务外资企业的独特手段,到如今央企、国企缩减成本、提高利润率的“捷径”,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在中国已经变味。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的60年里,中国纯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六个第一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产量在世界的比重将近40%。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纯碱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改革开放更是让纯碱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80年代“两级跳”产量分别突破200万吨和300万吨。2003年,纯减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产能最大、产量最大的纯碱生产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摩配》2006,(9):54-54
中国摩托产业正遭遇寒冬中国摩托车产业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虽然连续12年成为全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数量连续5年名列世界第一,但摩托车产业也像电视、冰箱、手机等制造业一样,发展是一波三折,各领风骚三五年。在经历了整个产业的热销之后,引发出全行业的诸多流行病症:一是“克隆病”,业界普遍“你抄我仿,无人原创”;二是“品牌病”,广告如同“兔子尾巴,猴子屁股”;三是“渠道病”,厂商之间“朝秦暮楚,貌合神离”;四是“拼装病”,整车好像“银枪蜡弹头,中看不中用”;五是“价格病”,市场恶战“降无再降,只好投降”。最后拼生产…  相似文献   

14.
江静  陈茜 《董事会》2006,(10):90-93
大宝的宿命更是中国日化行业的宿命,有销量、没利润;有品牌、没成长  相似文献   

15.
工程欠款拖欠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90年代则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1990年全行业被拖欠的工程款为36亿元,到1997年底就达到了3566亿元,8年间增长了98倍.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来频繁听说日化品牌被收购的事件,从3年前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到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再到近期的大宝将被强生并购的消息,中国日化消费市场700亿的销售额基本被国外品牌占据,大宝作为中国国内日化品牌的骄傲,在蝉联8年护肤类产品的销售冠军后,也难保1%的市场份额,最终走向合资并购的道路……从民族日化品牌的兴衰看本土企业品牌管理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7.
肖琳 《中国纺织》2009,(5):62-64
80年代,似乎是一个很有坐标性质的年代。那一年代生人,被人们冠以“80后”,也许是特征太过于明显,或褒或贬掀起了舆论的浪潮;80年代的时尚,就是突如一夜春风来,红了姑娘的脸,绿了身上的装。80年代,或疯狂,或俗气,或夸张,或被唾弃,可是那又怎样,不管你喜不喜欢,2009年秋冬注定是属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城市化进程看做是房地产行业"开启"的上半场的话,那么"下半场"则刚刚开始。"未来20年或许是中国城镇化所带来的房地产行业的最好机会,变革也会随之到来。"房地产行业未来将会有4个方向的变革:规模化、金融化、专业化、俱乐部化。行业总体蓬勃发展,总体不是全体、总体向好,部分企业或者区域仍然存在问题。行业洗牌速度加快,资源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另外一部分资金量级小的劣势企业则会逐步退出市场。规模化即行业内部会进行洗牌,资金量级较小的公司会被淘汰、大公司会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粉末涂料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经迅速成为新材料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这个行业的企业发展到数千家,竞争激烈。在商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精炼成本、赢得更多的机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20.
<正>记者:蒋院士,您所从事的行业事关人民的穿衣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您参与仪征化纤项目建设。当时这个项目有句口号是“为全国人民每人添一身新衣裳”。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背景?蒋士成:当时人民的穿衣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种棉花会面临“棉粮争地”矛盾,而我国化纤行业又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基础薄弱,不能够满足人民需求。因此,我国进一步规划,从国外进口技术建设化纤项目解决这一问题。仪征化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1977年,春风拂过长江。一个围绕着穿衣的大型工程在滨江小城江苏仪征开始酝酿。该化纤工程产能规划53万吨/年,直接超越了当时仅30万吨/年的全国化纤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