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保合作的监管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金融业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合作意识逐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以银行兼业代理形式出现的银保合作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保险公司业绩飙升的背后是否潜伏着隐忧,发展的整体态势怎样,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应以怎样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代理业务向更深层次发展。带着这一课题,我们深入全省各级保险公司、银行、代理网点进行了调研,为正确认识和判断银行代理业务发展现状及态势.  相似文献   

2.
人们行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上,会发现各家银行的网点分布其中,但当一些银行在扩充网点迅速安营扎寨的同时,局部地区或个别机构服务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公布的《2006年金融服务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总体还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银行服务满意度为71.5分。记者走访了一些银行网点、保险公司,了解普通百姓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现客户对金融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三个衡量标准:手段、效率和人员素质,仅此方面便从不同程度折射出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服务水平、质量上面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入世最早全方位开放的一个行业,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82家,集团6家,资产管理公司5家,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收益逐年下降,如何在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保持我国保险公  相似文献   

4.
席友 《海南金融》2009,(5):65-68
作为国内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的保险业,外资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许多保险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因此不可避免会使得国外保险公司的风险通过其在国内的外资保险公司影响我国保险业。本文从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外保险公司的风险传递到国内外资保险公司的主要路径,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电子化》2010,(10):32-38
2000年是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开启了我国金融业数据大集中时代。10年来,国内主要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相继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金季 《金融会计》2008,(4):48-50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金融业出现了多元化综合经营的集团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向金融控股公司演变,这既符合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顺应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但是,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还不完全适应金融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突出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金融业迎来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的活力持续被激发,将以不同的途径扎根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上演"加速度"。10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两个管理条例具体调整了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8.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入世最早全方位开放的一个行业,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82家,集团6家,资产管理公司5家,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收益逐年下降,如何在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保持我国保险公司的良性经营?根据国外保险行业的经验,加强保险投资是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业兼并风潮迭起和电子金融服务的日趋完善,使得国际银行周业为了保持其强劲优势,纷纷对传统网点的业务模式、分区设置、环境氛围、管理架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再造,使分支网点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们中国农业银行已不能一味地在撤并网点这个层面上思考,而是应顺应国际潮流,在传统网点的角色转换上下功夫。本文通过对当代国际银行周业网点再造过程中流行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籍此为农行在新一轮的网点改造中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根据WTO协议,今年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设置网点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现代金融业从业务角度可分为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两大类,前后台业务相对分离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数据集中的完成为商业银行后台集中处理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抢滩布局,外资银行先进的业务处理模式给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带来变革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银行业各项业务不断增长,而银行网点和前台柜员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基层银行网点的营运压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2.
江洪 《金融纵横》2004,(5):54-56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经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坚持的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董玄  周立  陈莎  姚奂 《银行家》2012,(9):110-112,7
中国的金融业网点对所有人的可及性有多大?中国的金融业在上一轮改革中,其网点分布的普惠性是增强还是减弱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网点普惠上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本文试图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李广宇 《中国外资》2012,(22):163-164,166
金融危机后,金融业整体包括保险业都陷入了信任危机,声誉风险管理孕育而生。对于这种新型风险管理,各大保险公司都保持了足够的重视程度。如何做好声誉风险管理?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有哪些优劣势?又有哪些机会和威胁?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SWOT模型分析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优势劣势以及威胁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给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银行家》2008,(10)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的进入,国内金融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更好的融入全球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过程,金融企业面临着业务流程再造、经营转型以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压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开放的速度和力度都得到加强。截至2016年底,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1.3%;在华合资证券公司数占比为10%,总资产占比4.5%;外资财险公司和合资人身保险公司数占比为30.4%。将外国金融机构"引进来"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也积极地"走出去",在国外上市、并购、设立网点。通过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发展进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历史沿革并总结经验,对于总体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等政策的出台,金融业信息技术安全应用创新进入快车道,步入规模化应用与推广阶段。保障金融安全、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金融信息网络,打造安全可控的金融网点设备是金融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顺应以上趋势,广发银行开展了智能网点终端设备与移动端设备的跨平台建设,以实现智能网点数字化转型目标,探索提升客户体验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金融业建立合作至今,日立产品特别是ATM在中国金融业市场获得了稳步发展。日立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金融业长期的合作伙伴”。在每年一届的金融展上,日立以不断更新的金融业产品和解决方案诠释这一主题。在2009年金融展上,日立搭建了形象化的虚拟银行网点营业厅,综合展示了其为中国金融业提供的ATM产品及银行网点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税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成为国家实施减税的一项重大举措。根据国家要求,在今年底,我国服务行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将走向正轨,并且全面覆盖,这理所当然就包含金融业。由于我国金融业波及范围较广,保险公司、信贷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均在列,所以金融业也成为我国营改增的难点。纵使在改革道路上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成为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对于困难,我们应该着力破除,知难而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我国金融业"营改增"的鸿篇巨著。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在金融行业工作的经验,就我国金融业"营改增"后,对改革后财务公司的工作开展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税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成为国家实施减税的一项重大举措.根据国家要求,在今年底,我国服务行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将走向正轨,并且全面覆盖,这理所当然就包含金融业.由于我国金融业波及范围较广,保险公司、信贷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均在列,所以金融业也成为我国营改增的难点.纵使在改革道路上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成为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对于困难,我们应该着力破除,知难而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我国金融业“营改增”的鸿篇巨著.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在金融行业工作的经验,就我国金融业“营改增”后,对改革后财务公司的工作开展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