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坚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从哪里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往哪里去.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屋建瓴、指点迷津的时代文化命题,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革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中华文化自省自觉的心理基础等五个方面出发展开论述,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文化自信“何以可能”,才能真正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才能助力实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丰盈。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文化自信不断砥砺前进的伟大历程,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展现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红色文化激励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5.
文化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潮.意图虚无民族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弱化党的领导、消解民众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防范文化虚无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其传播特点,以实事求是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以优质文化作品净化网络环境,以文化交流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只有根据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加以防范,才能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陈烨  王仓 《改革与开放》2021,(12):55-59
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文化自信与高校通识教育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共同价值追求,为实现二者思政功能聚合,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内生动力、发挥聚合效应、实现内生聚合,旗帜鲜明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打造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自信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之路,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精神的自觉维护以及对文化前途命运的确信。如今我国被日韩文化的影响较为严重,在这一历史节点,坚守中华文化,弘扬传统学术思想,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明晰文化自信思想的主体性逻辑,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体系中的灵魂地位,还原中国千年文化,寻找中国深厚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建构具有我国特色文化体系,是实现文化自信历史使命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育文化自信深厚根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是"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要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必须确切掌握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农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建构是提升思想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头脑。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践、理论探索、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总结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建构历程,进而实现从文化自发向文化自信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应该重视的时代课题。本文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意义,从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两个角度出发,指出要筑牢基石,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特色,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求索,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其中包括精神文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文化理论.虽然国际国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依然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刘振威 《魅力中国》2014,(2):324-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九十多年的艰辛奋斗、探索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锤炼得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三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选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坚定“三个自信”是执政党实现伟大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现实保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经之路,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引领着学习型执政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了在推进学习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意蕴精深,既包含有历史文化血脉的延续弘扬,又具有不断实践和积淀的现实机制和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确立的历史渊源;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思想精神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文化自信的社会背景和根本原因。系统分析和研究文化自信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要以文化自信为底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创新教育教学途径,培育青年学生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17.
刘梅 《理论观察》2023,(4):77-80
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石。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文化认同不足、教育内容缺乏时代特色、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为有效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可以从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铸魂育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创新多元教学方式、在科学的理论培养中坚持实践自觉等方面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立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  相似文献   

18.
李慕堂 《发展》2017,(12):15-16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和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时代的开启,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是带领全党全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国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化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也必须与中国民族文化进行历史互动而实现新发展,不断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才能成功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前,中国共产党理应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互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